“我们新疆好地方啊,天山南北好牧场……”曾几何时,这首《我们新疆好地方》的歌曲拉近了彼此间的空间距离。与此同时,一批批有识之士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这片热血厚土,撑起了新疆医学事业发展的“脊梁”。
肿瘤医院病理科于2008年9月起,连续派出2批11名专家作为中组部援疆干部,来到天山脚下,对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始了为期6年的“医疗援疆”,并希望打造出一块学科“高地”,培养一批专业人才,为未来新疆医学事业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从“输血”到“输血造血并举”
2008年9月至今,肿瘤医院已经选杜祥、王朝夫、王坚、陈彤箴、涂小予、水若鸿、成宇帆、杨文涛、李小秋、盛伟琪、朱晓丽11位政治素养高、临床经验丰富的病理医师入疆。在4年的“援疆”工作中,以肿瘤医院副院长、病理科主任杜祥教授带领下的“援疆团队”实现了从“人才援疆”到“学科援疆”,从“技术援疆”到“感情援疆”的目标。
“在工作中,输出我们的人才资源只是第一步,关键的是要将我们的工作经验和新疆地区现实的医疗情况结合起来,实现‘输血造血并举’,打造属于他们自己的学科‘高地’。”杜祥教授说。
4年的“援疆”工作中,肿瘤医院援助团队帮助其完善工作制度,优化工作流程,逐步建立了每周1次的早读会制度和疑难病例读片制度,建立完善设计技术、诊断和质控维度的质量控制管理体系,进而从制度层面保证了病理诊断的“金标准”。在实际工作中,肿瘤医院援助医师根据先进的国际管理理念,结合工作需要和质控要求,优化空间布局格局,改进工作流程,缩短了报告发出时间,造福了当地患者。
此外,在学科建设方面,肿瘤医院率先提出且帮助新疆方面进行了病理亚专业的划分,为将来的亚专科平台的建设和发展打下基础,并通过输出不同疾病病理诊断的专家赴疆指导工作,全面提升各类疾病病理诊断的综合水平。
“自肿瘤医院专家到来之后,我们开从事分子病理实验室FISH、基因重排、EBV原位杂交等工作,丰富了我们的工作内容,并在新疆处于领先地位。” 新疆医科大学领导到访时曾动容地向我院领导表示。
“从科研零突破”看“人才建设”
“诊断水平提高并不是长久之计,培养一批精于业务且善于科研的人才队伍,才是病理医学事业发展的基石。”杜祥教授说,“自‘援疆’工作启动,医院通过加强合作,联合申报课题,为新疆博士生研究生搭建绿色通道等方法,实现了新疆医科大第一附属医院科研立项和发表SCI论文收录的零突破。”据统计,现在已经培养博士研究生2名,发表论文14篇,核心期刊5篇,SCI收录2篇,科研立项3项,资助金额达到125万元。
此外,加强病理基层人员培训也是我院“援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援疆团队”曾先后赴和田、阿勒泰等地进行巡回医疗,学术讲座、病例分析等活动。截止2012年8月,共培养全区基层卫生人员1200余人次,主办自治区继续教育学习班共5期。
肿瘤医院院长郭小毛对于医院“援疆”工作动情地说:“‘援疆’工作不能仅仅作为政治任务,而应该将其视为一项历史使命。4年来,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援疆’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也希望在后两年的工作中不断提升‘援疆’水平,打造学科‘高地’,培养一批专业人才,确保新疆病理学事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