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帆:理解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三个视角

作者:高帆 来源:《中国财经报》新闻客户端 2025年3月25日发布时间:2025-03-27

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人类发展史上创造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奇迹,这一宏观发展成绩的形成与微观经济主体的变迁密不可分。上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在公有制作为主体、国资国企改革深入推进的基础上,我国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民营企业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微观主体,民营经济成为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变化显著推动了市场主体的多元化,为我国市场规模扩展和市场活力增强提供了有力支撑。

从我国经济的发展历程来看,民营经济在推动经济增长、扩展就业岗位、增加财政收入、促进科技创新、加快产业转型、提升国际竞争力等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积极贡献。新征程上,我国致力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这种国家战略需要动员和汇聚各类微观主体的力量,其中,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对我国现代化事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立足于新征程上的国家发展战略,可以从时代、实践、制度三个视角深入理解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

时代视角

民营经济是推进 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

民营经济发展总是置身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当下民营经济的发展应适应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特征。

2023年7月印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明确提出“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

现阶段,理解民营经济发展需要与“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时代命题相联系,需要立足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这个定位来思考和把握。区别于已有发达经济体的现代化路径,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些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意味着民营经济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我国人口总数超过14亿,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不同地区和群体的发展存在着较大差异,我国实现共同富裕以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经济总量持续增长为前置条件。这意味着我国必须推动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各类经济主体发展壮大,为规模庞大的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为各类资源的充分流动和优化配置提供有利条件,为社会财富的持续增长和不同群体的财富分享提供坚实基础。此外,我国推进现代化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意味着民营经济在发展进程中需要瞄准城乡居民的需求结构变动,提高要素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以及对文化、绿色、智能等产品的供给水平,积极研发和充分利用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技术,加快产品、组织、工艺、产业、市场等领域的创新,同时在参与全球经济中逐步从产业链的低附加值环节迈向高附加值区间。显然,民营经济发展与我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紧密关联,将民营经济定位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意味着民营经济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作用和功能是毋庸置疑的。与此同时,民营经济要更好地承担“生力军”角色,其发展方式不能限于单纯的数量或规模扩张,而需要在产品多样化、创新密集化、价值链攀升加速化等方面实现新突破、新作为。总而言之,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客观需要。

实践视角

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新机遇与新挑战

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既是理论和认识问题,也是实践和行动问题,民营企业践行高质量发展,是在综合考虑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之后作出的行为选择。现阶段,我国民营企业在迈向高质量发展进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一方面,我国民营经济发展壮大面临着多方面的独特优势。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特别是,我国从一个典型的低收入国家转变为人口规模最大的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从一个农村人口占主体的国家转变为城市人口占主体的国家,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突出;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伴随着工业化、服务业化等产业结构转型,已建成了世界上最为完整的产业体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产业体系的集成优势明显;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高度重视创新的重要性,1991—2024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0.69%持续攀升至2.68%,创新成果的应用场景丰富。这些方面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坚实基础。

另一方面,当前世界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全球经济持续低速增长,逆全球化态势明显,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加剧,这种经济形势会通过产品需求、要素流动、预期逆转等渠道对我国民营经济发展产生冲击。此外,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体制正处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这种转型特征也构成了民营经济发展的客观环境。部分企业对此前密集使用劳动力要素、产品集中在生产制造环节、销售主要面向国际市场等有较强的路径依赖,在产品创新、技术转型和市场扩展等方面面临较大压力。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回应和破解上述制约因素,将一系列独特优势转化汇聚成民营经济持续发展的实际成效。

制度视角

为民营经济 发展提供更为坚强的保障

从制度视角看,经济制度为微观主体提供稳定预期和行为边界,民营经济发展与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相关联,因此必须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可靠、有力的体制保障。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长期经济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项制度并列,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三者分别从所有制、分配制度、经济运行制度等方面揭示了我国经济制度的核心特征,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本经济制度中,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意味着我国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民营经济发展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久之举;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不是排斥对立的,而是有机统一的。在新征程上,我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紧密关联,因此具有坚实稳定的制度基础,任何怀疑、否定民营经济重要性的看法都是不正确的。在实践层面上,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提供了经济制度体系的基石,重要经济制度则在特定方面是“基石”具体化的体现,重要经济制度通常依靠政府不同部门、不同层级地方政府以及各个微观主体来实施。

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仍在路上,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组合关系还需要增强,重要经济制度在落地实施中还存在不到位、不充分的情况,这在客观上对民营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例如,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市场化改革相对于产品市场化改革较为滞后,这导致民营企业在要素获取方面往往处在相对不利的地位;一些地方政府“为增长而竞争”的行为,使不同地区很容易出现市场分割和产业同构现象,民营企业实现产品和要素流动通常需要支付较高的交易成本,等等。

由此,我国必须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为主线,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促使各级政府在民营经济发展中既不越位、也不缺位,切实创造有利于各类市场主体有效竞争、自发创新、多维试错、提升效率的体制环境。现阶段,当务之急是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加快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产品均等化配置,促使各类要素在城乡、地区、产业和不同类型企业之间优化配置,降低民营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和营商成本,加大对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依靠财政、货币、产业等组合型政策激励民营企业开展多元化创新。以经济制度的稳定性、体制改革的深入性来对冲环境的波动性,为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动能。

实习编辑:罗钰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