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7月9日是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授、医学教育家、公共卫生学家苏德隆教授诞辰120周年纪念日。
苏德隆教授是我国预防医学和现代流行病学奠基人和先驱之一,我国首批博士研究生导师,为了铭记其为我国流行病学作出的突出贡献,特发起《苏德隆教授诞辰120周年纪念文集》征文活动。
▲
苏德隆(1906-1985)
苏德隆,字光熙,1906年出生于江苏南京。1927年考入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前身)医学预科,三年后升入中央大学医学院(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他是“中华自然科学社”的早期会员之一,参与创办了《科学世界》杂志。1935年以第一名毕业于国立上海医学院(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并获金质奖章。毕业后,他留校做助教,并任沪郊农村协进会卫生委员会主任医师,在沪郊多地农村卫生所巡回指导农村卫生工作。“八一三”淞沪抗战时,任上海联合防疫委员会巡回清洁队主任,负责难民灭虱工作 ,发明“折叠式干热灭虱器”。1938年调往卫生署医疗防疫总队任总队部医务组主任及第一大队大队长,此后辗转汉口、长沙、祁阳、桂林、重庆等地,组织扑灭了长沙、衡阳和桂林一带的霍乱流行,还曾担任卫生署贵阳卫生人员训练所教务长 。1942年,由卫生署选送前往印度孟买哈夫金(Haffkine)细菌学研究所进修鼠疫学。1943年回到内迁重庆歌乐山的国立上海医学院任副教授。
1944年,受洛克菲勒基金资助前往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进修,获卫生学硕士学位。1945年转入英国牛津大学病理学院跟随诺贝尔奖获得者弗洛里(Florey H.W.)院士研究抗生素。1947年世界首度发现抗生素微球菌素(Micrococcin)并入选英国微生物学会会员 。194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入选英国皇家统计学会会员。同年6月列席联合国第一届世界卫生大会,后回国,担任国立上海医学院教授。
苏德隆教授从事预防医学教育和公共卫生工作50年,为预防控制血吸虫病、肝癌、副霍乱等重大流行病,为我国和世界的公共卫生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1949年12月任沪郊防治血吸虫病委员会副秘书长,组织沪宁、沪杭地区2千余医务工作者抢救罹患急性血吸虫病的3万解放军。他首创“地域性防治血吸虫”的理论,1965年受中共中央血防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派遣,他带队赴全国血吸虫病重灾区青浦县朱家角开展城镇消灭血吸虫病试点工作。他创立了生态学灭螺方法,筛选出多种灭螺药和预防血吸虫感染的方法,发明的“防蚴衣”“防蚴笔”获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奖及上海市重大科研成果奖。他提出消灭血吸虫病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对我国控制血吸虫病起了重大作用。
1965年6月,苏德隆(右)和陈同生(中)、王乐三(左)在青浦朱家角了解钉螺分布的规律
苏德隆1962年加入九三学社,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九、十届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副主任委员,第五、六届上海市政协常委。任Journal of Hygiene Epidemiology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创刊国际编委,主编我国首部师范学校教科书《卫生》(第一、二版),主编全国统编教材《流行病学》(第一、二、三版),主编《农村卫生学》等。苏德隆教授历任上海第一医学院(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上海第一医学院副院长,曾任华东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共中央血防九人小组及血防局顾问、全国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预防组组长、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医学组组员、第一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医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流行病学学会首任主任委员、国际流行病学学会(IEA)名誉委员等。
征文范围
苏德隆教授的亲属、朋友、同事、学生等社会各界人士,从各个方面对苏老的生平事迹、学术成就、人格品质、师德师恩等进行追忆或研究的文章,来稿务求言之有物,内容真实,情感真挚。作品字数不限,择优入编文集。截稿日期为2025年2月28日。
联系方式
联系部门:复旦大学档案馆
联 系 人:裴老师
联系电话:021-54237315
通讯地址:上海市东安路130号复旦大学档案馆医学综合室(图文信息楼10楼)
邮政编码:200032
电子邮箱:ppei@fud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