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至6月9日,以“创新驱动,环境蓝图”为主题,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周如期举行。学科周期间,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下文简称“环境系”)举办了国际交流会、学科风采展、学术前沿报告、校友论坛、毕业生座谈、实验室参观、环境吉祥物发布、主题游园会、水滴宣讲团科普宣讲、师生篮球赛、江湾校区植物挂牌、环保头像发布等精彩活动。
学科交流,创新发展
5月27日至28日,由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以下简称“国家气候战略中心”)与德国联邦环境署主办,德国国际合作机构与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协办的中德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二轨”对话第八次会议在上海举行。本次“二轨”对话聚焦中德两国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与实现可持续发展共同关心的长期难点、新兴领域和热点焦点问题,在长期战略尤其是能源领域公正转型、气候数据与透明度、气候变化损失与损害、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全球气候治理、碳边境调节机制等重点领域开展了对话。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庆祝建校119周年科学报告会恰逢“6.5环境日”,同时也是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周重要学术活动之一。科学报告会由副系主任张立武主持,环境科学与工程系近年有重要成果的师生为大家带来精彩报告。
王戎、王梓萌、陈颖军、方明亮四位教授的报告涵盖了气候变化、能源转型、经济学角度对气候与能源问题的解读,气候变化下新污染物的治理问题,以及黑碳两个亚类的生成途径和排放特性,环境友好型材料环境行为和风险等。陈斌、刘阳养博士以及洪文杰、陈佳琪、李闯、张若愚等同学与听众分享最新研究进展。
本次报告会通过科普方式,重点介绍“碳中和与新污染物”等国家重大战略,展示环境系在科技创新方面的重大成就,对加强科技教育宣传,树立正确的科技创新导向,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创造良好环境有重要作用。同时,学科报告对帮助社会大众了解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前沿研究,传播专业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6月1日下午,国家水重大专项湖泊主题专家组专家、复旦大学特聘教授、流域污染控制研究中心主任郑正在邯郸校区抹云楼为同学及返校校友们带来了一场题为《人类文明都诞生在水之滨,彼时水清鱼跃鸟鸣》的精彩讲座。
郑正在讲座中指出,自诞生之初,人类文明就与江河湖海等地表水系统关系密切,休戚与共。然而伴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目前我国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流域污染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深入剖析污染原因,并立足全局统筹做好源头预防、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工作。郑正介绍了近年来研究团队开发的以村落污水处理技术、公园式低污染水深度处理技术、农业与农村固废综合处理技术、清流水网流域污染控制技术为核心的流域面源污染控制和生态修复的技术体系,并以太湖、滇池等流域为例分享了生态修复治理的实际案例及所取得的振奋人心的治理效果。郑正呼吁,只有依靠全社会的默契配合和不懈努力,才能让人类赖以生存的流域的生态得到修复,最终恢复水清、鱼跃、鸟鸣的勃勃生机。
6月6日,环境系在邯郸校区抹云楼102举办了2024届毕业生座谈会,邀请2024届毕业生代表就院系发展、学科建设、培养方案、生涯指导、团学工作、科研实验等方面建言献策。会上,毕业生代表一一发言,从不同角度满怀深情地表达了对母校和校园生活的无限眷恋,感谢学校、院系和老师们对自己的培育之恩,并对环境系的发展提出了诚恳的意见和建议。对于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参会系领导认真记录并一一进行回应,与同学们就改进思路和解决方法进行了深入交流和热烈讨论,共同探讨了未来改进的方向和策略。老师和同学们的积极沟通交流持续了近三个小时,师生们在诸多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大家都坚信环境系和复旦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6月1日,复旦大学环境系成功举办第二届校友沙龙,吸引了近20位领域专家和校友参与。沙龙围绕“低碳和绿色发展”及“科研成果落地转化”两大主题,由2022级本科校友、环境系校友会第二届理事会副会长、ESG领域资深从业者陈昊雯以及1998级本科校友、校友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启迪之星(上海)总经理王维主持。
环境系副书记王文和副系主任张立武代表环境系对各位校友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在“低碳与绿色发展”环节,陈昊雯介绍了“复旦碳圈”项目进展,张艳教授和多位校友分享了碳排放研究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经验。在“科研成果落地转化”环节,张立武副系主任介绍了学科建设进展,王丽娜研究员分享了科研成果转化案例。张慧君老师讲解了技术转移政策,多位校友探讨了产学研一体化路径。沙龙期间,校友们热烈互动,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达成了加强合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助力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多就业资源的共识,实现校友与母校的双向互惠共赢。
为响应学校“第一个复旦”、“双一流”学科建设的号召,为方便更多校友回馈母校以及进一步支持环境系的学科建设、基础设施改善、人才培养,促进环境系长期稳步发展,环境系特设立“复旦大学环境系教育发展基金项目”。此次开放的小额捐赠项目包括绿意点滴捐、“绿椅承托未来”——环境科学楼1021报告厅座椅冠名捐赠、环境人传承奖学金等。为答谢系友的慷慨捐助,捐赠满一定金额,系友将获得对应的精美限量版环境系吉祥物“复青山”“复绿水”文创产品组合。
6月1日上午,复旦大学国家级环境科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对外开放,在校师生,校友及家属子女等共约三十人报名参观,为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周的一大亮点和特色。参观期间,管理人员对教学中心的历史沿革,设施架构,科研进展,学术成果等内容逐一进行了介绍,并对两款生态环境虚拟现实教学软件进行了现场教学演示。参观校友亲身体验了青草沙水库,宝山气象局,3D数字孪生平台等教学设施与软件,对智慧生态,对生态环境领域交叉融合现代信息技术,虚拟仿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感受到了智慧生态,智能生态和智享生态的魅力。
环保先锋,缤纷活力
5月27日,环境系发布吉祥物“复青山”和“复绿水”,表明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引领下,守护青山绿水的美好愿望。复字取自“复旦”的第一个字,表明了在保护环境,建设美丽中国的道路上,复旦一直走在最前线。同时“复”字与“赴”字同音,表明了环境系在奔赴青山绿水,建设美丽中国的豪情壮志。
6月1日中午,环境系分团委学生会在光华楼东侧草坪举办“守护绿水青山,共赏自然韵律”主题游园会,共设有七个大摊位和一个兑奖总摊位。同学们踊跃参与,在游园会中了解环保知识、参加趣味游戏、进行环境实验,通过一系列匠心独具的活动加深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6月1日,为进一步宣传生态环保知识,助力儿童建立环保意识,复旦环境BEAD水滴宣讲团与梁山县大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合作,依托山东省梁山县“小树苗成长”关爱困境儿童项目开展了“保童护河”环保科普宣讲。活动以线上+线下的模式展开,复旦环境BEAD水滴宣讲团展开五场宣讲,分别对应5个乡镇的留守儿童站在线下开设的五个分会场,活动共计约80余名留守儿童参加。宣讲主题涵盖水环境保护、大气污染和环境健康、党的生态文明思想等,向孩子们科普了各类污染的起源、危害与防范措施。宣讲活动向学生传递环境保护的知识,引发他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认识,帮助他们了解当前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面临的挑战以及进一步了解“绿水青山”价值,培养他们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宣讲活动还向学生提供具体的环保行动建议,引导他们采取实际行动来保护环境。
6月2日下午,由环境系研究生会主办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师生篮球赛在江湾体育馆圆满举办。经过一个下午的激烈角逐,3支队伍两两竞技,为大家呈现了3场精彩纷呈的篮球对决。师生们在赛场上尽情挥洒汗水,每一个进球、每一次防守、每一次助攻,都让现场观众为之喝彩。队友之间通力合作,互相鼓励,展现出了非凡的默契和拼搏精神;队伍之间彼此尊重,互相交流,不仅增进了友谊,更展示了篮球的魅力。
6月5日,为了迎接“六五世界环境日”,环境系发布了多个专属头像框,呼吁同学们守护绿色青山,共赏自然韵律。
6月5日,“绘植物谱系,览万物生辉”复旦大学江湾校区植物挂牌仪式举行。师生们共同为植株插牌揭幕并为植物挂上了精美的信息牌,植物们有了自己的“身份证”。该活动由复旦大学总务处、江湾校区管委会联合环境系共同举办,一方面充分发挥院系专业力量,调研校园内生物多样性,建立复旦大学江湾校区植物种类台账,为后续继续科学研究或园区规划发展提供有用数据,同时也为学生搭建专业服务的实践平台,实现学以致用。
勇担使命,学科风采
6月1日-6月9日环境前沿研究成果展在光华楼二楼志和堂展出,生动展现了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在教学育人、科研创新、平台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和亮眼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