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燕:阐发中国式现代化深厚文化底蕴

作者:唐明燕摄影: 视频: 来源:《解放日报》 2024年6月18日 10b发布时间:2024-06-18

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找准自身优势,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指引下,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回应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进程中所亟待解决的问题,继而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产生深刻的“化学反应”。

其一,深入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契合之处,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道路,而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5000余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道路,有着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之处充分发掘出来,阐释清楚基本内涵、发展流变和历史影响,清晰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厚文化底蕴。

这是我们在新时代应肩负起的文化使命,是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主要路径。要深入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精髓,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切忌泛泛而谈或简单比附。

其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尺度,在建构现代中国人精神家园方面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

就个体身心安顿而言,道家本着“道法自然”的理念,告诫人们节制欲望,反对心为形役;对于社会竞争,道家体悟“柔弱胜刚强”的道理,提醒人们“守柔贵雌”,不要争强好胜……道家提供了看待人生的独特视角,有助于破除人们心中的诸多执念。

就社会道德建设来看,儒学是一个以道德为旨归的学派,道德指向全面、道德修养方法细致、道德教化方式可行、道德实践智慧丰富,可以给现代人带来精神慰藉和智慧启迪。

当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个体身心安顿、社会道德建设方面所积累的思想资源,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局限。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尺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方法进行取舍、筛选,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其三,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凝聚中华民族精神、树立文化主体性等方面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一方面,在凝聚民族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层面发挥作用。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中华民族的诸多精神基因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家国情怀。它把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体视作密不可分的整体,将个体成长、家族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使个体产生出对族群、对国家高度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另一方面,在树立文化主体性、建构大国文化形象层面发挥作用。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就有了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特性。在用中国道理总结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的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有作为。

此外,具有悠久历史、深厚底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就是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仁者爱人”“包容和谐”“和而不同”等,对提升中华文明的吸引力、感召力、亲和力有直接裨益。

(作者为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

制图:实习编辑:严静雯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