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六年间寄来20多封捐赠信——一个关于「Lu」的故事

作者:章佩林、张菲娅摄影:俞拓辰 视频: 来源:融媒体中心、党委学生工作部发布时间:2023-03-29

复旦大学0号楼学工部门的信箱,每隔几个月就会有一封信,里面装有一封信件和200元现金,6年间从未间断,捐款人署名为“Robert”。信里面写道:“资助生活困难(拮据)的学生或奖励品学兼优的同学,这也是尽我一点微薄之力。”

寻找「Lu」

近日,复旦学工的老师一如往常去收取信件。当看到信封上的笔迹和熟悉的邮戳,她明白,那位“老朋友”又来了。今年伊始,复旦大学已收到2封捐赠信,不同以往的是捐赠金额从以往的200元变成了300元,署名不经意间从“Robert”变成“Robert Lu”。

「Lu」是谁?是什么力量让TA爱心捐款坚持6年?背后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复旦资助的老师们都“好奇”起来。

“最开始收到这封捐赠信时,会有些好奇背后的人物和故事,到后面渐渐形成一种盼信来的期待,更希望哪一天能在信中获得捐赠人更多的信息。不知不觉中,「Lu」坚持了6年之久非常感动。”曾负责保管这些信件的一位学工老师说。

“通过这种古早的方式捐款,我觉得是蛮温暖的一件事情,”多次领取信件的王老师说道:“现在很多捐助采取电子对公转账的方式,像这样将现金夹在信封里寄过来的情况并不常见。用现金这种方式,给人一种很具象的感觉,我相信Ta的温度能够传递到受助学生的手里,这有一种特殊的意义。”

寻访许久,都没有找到答案,出于对这位「Lu」意愿的尊重,决定让Ta成为一个谜。

昨天,复旦资助在云端回信一封,遥寄感谢之情。

https://mp.weixin.qq.com/s/wrfwaYHdqgF26Rz3LpXtzw点击查看回信

一封满载心意的捐赠信

“捐赠信如期而至,每隔几个月我们总会收到它。”

信件内容是一如既往的简短:“我再次向复旦大学捐款300元人民币,以资助生活困难(拮据)的学生,或奖励品学兼优的同学。虽然微不足道,但这是我(十年如一日)的心意,也是我平时的一点微薄之力。”信封内附着的三百元现金,数额不大,却显得格外真挚。

这个神秘的「Lu」究竟是谁无人知晓,TA可能是曾经受过资助的复旦校友,也可能是与复旦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老熟人”,又或是持续关心复旦人才培养的社会热心人士。但“不论您是谁,我们希望您知道,这份沉甸甸的心意,复旦大学珍重地收下了!

六年时光,不曾间断

从2017年起(第一封信的时间应该更早),「Lu」每隔几个月就会寄来一封信,每一次的信封里都夹着捐助现金。手写信的内容,但都强调“资助困难学生”或“支持科研项目”。如今,信件已积累厚厚一沓,累计捐款额逾5000元人民币。

从信封上的邮戳来看,这些信封以往都从“政本路”“淮海中路”“建国东路”等上海邮局寄出,而最新一封信的收寄点是广东城南邮局,从上海辗转到广东的「Lu」。在异地,「Lu」的关切依旧不止,短短一个月内又捐了300元现金。而在疫情期间,「Lu」的关切也随信件而来。他写道:“非常时期,同心抗‘疫’”,朴素又恳切的关心,让人心生暖意。

向所有捐助者致谢

信里面,「Lu」经常以这样一句话结尾:“拳拳之心,溢于言表”,表达虽然捐款数额不多,可情谊真挚。

涓涓细流,最终将汇聚成海,大爱与温暖也将滋润学子之心,「Lu」的坚持与善意让人敬佩。学工部负责人表示,「Lu」的每一笔捐赠都已注入,“笃志助学金”助学项目,让有温度的资助抵达到更多的人手中。在一个又一个「Lu」的影响下,相信会有更多复旦学子,心怀感恩,投身国家建设,回馈学校与社会。

谢谢你,每一位「Lu」!

助学金获助者来信

制图:实习编辑:孙一诺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日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