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辉堂开讲!浦江科学大师讲坛来了

作者:殷梦昊 汪蒙琪摄影:成钊 戚心茹 视频: 来源:融媒体中心、浦江科学大师讲坛组委会办公室发布时间:2022-11-15

11月15日下午,浦江科学大师讲坛开讲式暨首期讲坛在复旦大学相辉堂拉开帷幕。海内外顶尖科学家和教育界、科技界同仁才俊以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齐聚一堂,碰撞思想火花、共享科技魅力。

上海市政协主席董云虎,上海市副市长陈群,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吴信宝、钱锋,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校长金力,部分科学家代表和来自政、商、学界的专业人士以及师生代表出席开讲式。焦扬、董云虎先后致辞,陈群主持开讲式。

董云虎、陈群、吴信宝、钱锋、焦扬、金力共同推杆启动浦江科学大师讲坛。

围绕上海打造人工智能与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目标,首期讲坛结合“AI for Science”这一人工智能发展新趋势,聚焦计算生物学前沿进展与最新成果。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复旦大学复杂体系多尺度研究院荣誉院长迈克尔·莱维特(Michael Levitt)教授作主报告,复旦大学复杂体系多尺度研究院院长马剑鹏教授和复旦大学人工智能创新与产业研究院院长漆远教授作分报告。

根植上海、聚焦前沿,传播科学思想,助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董云虎

董云虎向出席讲坛的嘉宾和各界人士表示欢迎。他指出,举办浦江科学大师讲坛是上海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一项重大举措。纵观人类文明史,科学思想始终是照亮人类前行的灯塔,科学交流始终是激发创新创造的重要途径,科学大师始终是引领青年创新探索的精神标杆。浦江科学大师讲坛专注于汇聚与传播科学思想,根植上海、聚焦前沿,对于打造全球顶尖科学家阐释科学思想的大平台、助力上海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具有重要意义。

董云虎强调,上海是一座尊崇科学思想、追求科技进步的创新之城。当前,上海正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发展的重要指示要求,按照党的二十大描绘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蓝图,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努力当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排头兵,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需要发挥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更加需要科学思想的引领、科学大师的集聚、科学创造的推动。面向未来,上海将着力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打造更高能级的开放平台,营造更加开放包容的科学氛围,为科技人才施展才干提供更多机会和更大舞台,让科学活力在这座城市处处涌流。希望浦江科学大师讲坛秉持开放、平等、严谨的科学精神,更加有力地发科学之声、汇合作之力、聚创新之势,努力成为迸发科学思想的源头、闪耀科学新星的码头、引领科学未来的潮头。

焦扬

焦扬表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创新人才汇聚是基础,科技思想传播是先声,在这样的使命和理念引领下,浦江科学大师讲坛应运而生,充分体现了主办方的远见卓识。把这一融汇全球顶尖科学家和科学思想的重要平台设在相辉堂,让科学思想、时代精神和优良传统交相辉映,让追求真理光辉、追求创新创造、追求文明进步的主题激扬心灵,意义非同寻常。

焦扬表示,学校将不负信任重托,全力打造好浦江科学大师讲坛这一国际开放的品牌,在各方支持下竭诚努力,以大平台聚天下英才,把讲坛打造为世界级人才的交流平台,汇聚海内外顶尖人才和创新团队;以大视野汇世界智慧,把讲坛打造为全球科技前沿的思想策源地,让世界各国优秀科学家在浦江之畔探究科技前沿、孕育创新智慧、共筑思想高原,激励广大青年热爱科学、勇于创新、自信自强,促进城市科学素养的提高;以大格局育发展新机,不断丰富讲坛成果,努力将顶尖科学家的智慧经验转化为创新实践,助力产生更多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发展新理念。

陈群主持开讲式

首期讲坛聚焦计算生物学前沿,三位顶尖科学家畅谈科学思想

首期讲坛上,迈克尔·莱维特教授作“AI for Science计算生物学前沿”主报告,马剑鹏教授和漆远教授围绕主报告分别作“从算法到应用:全链条AI-赋能新药研发”和“人工智能推动科学发现与产业发展”分报告,共同呈现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如何策动基础学科的范式变革,促进重大科学问题的突破性发现与科研思想和理念的迭代进步。金力主持首期讲坛。

金力

报告前,讲坛组委会设置一个特别环节:设立“主讲科学家”荣誉,为每一期来浦江科学大师讲坛的主讲科学家颁发这份荣誉,以表达讲坛对科学家们的由衷感谢,感谢他们在科学思想传播中作出的突出贡献。

董云虎为迈克尔·莱维特颁发“主讲科学家”纪念证书

“如果没有失败,恰恰可能意味着你的研究并没有太大难度”

迈克尔·莱维特

从科学的定义出发,迈克尔·莱维特讲述了计算生物学如何从一个现代生命科学中的“边缘”学科一跃成为引领性的龙头学科的过程,讨论了“无用”的基础科学和“有用”的应用科学之间的深层依赖关系,启发人们重新思考和认识这二者的有机结合方式,在从事科学研究时该如何选择深入钻研的方向。

“地球上最具智慧的是什么?是电脑吗?是某个人吗?是诺贝尔奖得主吗?”演讲中,莱维特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介绍了生物学的发展历程。他表示,生物进化中不是最适者生存,而是最具多样性者生存,多样性使人们变得聪明。

他认为,理论研究是用一种简单易懂的模型来解释观测现象,而实验则是尝试获得额外的观测来证明或否定模型,两者需要不同的高级技能,也需要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

“基础科学研究就像买彩票,你无法预测结果,但你可以多买几张‘彩票’,这更有助于得到一流的发现。”在莱维特看来,基础科学研究就像蚂蚁寻找隐藏起来的食物一样,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此遇到困难与失败在所难免。“如果没有失败,恰恰可能意味着你的研究并没有太大难度。”

从数学、计算机科学,到物理、化学,再到生物、医学,这位世界顶尖科学家的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我相信促进跨学科研究,打破学科的壁垒,产生前沿科技成果是非常重要的。”谈到未来科学时,莱维特表示,虚拟全球实验室作为一个全新概念,将结合真实和虚拟互动,使全球影响最大化,利用计算生物学和人工智能辅助的“健康技术”改善人类健康。

“‘干湿结合’将成为生物学研究趋势”

马剑鹏

“有算力就有权力,新药设计首先是个计算生物学问题。”马剑鹏在报告中指出,“计算”已渗透到现代生物学研究的每个角落,设计新型非自然蛋白以及开发新功能、新药物、新材料是目前计算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目标。

从全新目标蛋白发现,计算结构预测、实验结构测定、专用模拟算法开发,到药物设计等全链条一体化研发,马剑鹏介绍了AI如何赋能大分子新药设计总架构,以及复旦复杂体系多尺度研究团队所取得的研究进展。他表示,新药研发是系统工程,“不同方向的专业人才需要保持步调一致,在统一指挥下进行‘大兵团会战’”。

在马剑鹏看来,蛋白质结构预测技术,比如AlphaFold2(注:“阿尔法折叠2”,为谷歌旗下深度思维公司的产品),虽然很强大,但还远没有达到能够取代实验的水平,在未来,“干湿结合”,即计算和实验相结合将成为生物学研究趋势,从而解决更多生物问题特别是药物设计问题。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说是新时代的望远镜,也是显微镜” 

漆远

“我认为,人工智能技术是新时代的望远镜,也是显微镜,能够让人们看到更远的地方,也能看到更细微之处。”漆远报告开始,就阐明人工智能技术对于当下科技发展的重要价值。

从技术与科学的关系出发,他逐一介绍人工智能在推进科学发现、促进经济发展,尤其是在药物研发、生命健康、气象能源等领域的应用,随后聚焦生命科学领域,对医药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展开分析,展示了基于表型数据的衰老机制研究,并以小分子制药为例介绍AI在全流程中发挥的重大作用。

从海外高校任教进入国内互联网公司,到再次回到高校,漆远希望,用人工智能赋能科学发现,用原始创新推进科创发展,而这个目标需要体系化创新环境、复合型人才以及深层创新服务。“我们需要构建一个AI for Science的开放性平台,它不光能推进科研本身,和生命科学、化学、物理学结合,同时也正全面向产业深入,推动制药业发展、智慧医疗、健康管理碳中和等。”

现场交流互动环节

浦江科学大师讲坛由上海市政协发起并主管,上海市政协科技和教育委员会、复旦大学、中共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共同主办,复旦大学承办,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协办。

各主办、协办单位负责同志,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负责同志,上海各区领导及相关负责同志,部分科学家、高科技企业、大学师生、中学生代表等共约300人现场聆听本次讲坛。讲坛还通过文汇报视频号、看看新闻APP、澎湃新闻APP、青春上海视频号、东方网等媒体平台,各主办协办单位媒体矩阵以及上海各高校官方平台面向全球同步直播。

扫下方二维码,重温讲坛现场,一睹大师风采

微博直播回放

视频号直播回放

报告人简介

迈克尔·莱维特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美国斯坦福大学结构生物学系终身教授,复旦大学复杂体系多尺度研究院荣誉院长。首创蛋白质和DNA的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并一直致力于蛋白质结构预测技术的关键评估,研究蛋白质结构的折叠和包装,开发用于大规模序列结构比较的评分系统。

马剑鹏

曾任美国贝勒医学院和莱斯大学终身教授、贝勒医学院冠顶教授,美国医学生物工程学会会士、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美国物理学会会士。在整合生物化学实验测量及理论计算领域,屡有创新突破,获2004年Norman Hackermann 化学研究奖。2018年起和迈克尔·莱维特(Michael Levitt)一起加盟复旦大学,并担任复杂体系多尺度研究院院长。

漆远

曾任美国普渡大学终身教职、阿里巴巴副总裁、蚂蚁集团首席人工智能科学家及数据智能委员会主席。长期从事大数据驱动的机器学习、计算生物学、金融智能理论研究和应用研发工作,领导构建了阿里巴巴集团第一个超大规模分布式机器学习平台和阿里云核心人工智能产品PAI,曾获美国NSF Career奖、微软牛顿突破奖。2021年加盟复旦大学,担任人工智能创新与产业研究院院长。

制图:实习编辑:沈家怡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日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