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中国奇迹何以发生:基于政治经济学阐释框架

作者:周文摄影: 视频: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2022年8月29日发布时间:2022-08-30

周文: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复旦大学“两大工程”首席专家、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厦门大学《中国经济问题》联合主编、讲座教授等。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等。获得“全国40位有影响的政治经济学专家”“全国最有影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学者代表人物”等称号。代表作品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平台经济发展再审视:垄断与数字税新挑战》《国家何以兴衰:历史与世界视野中的中国道路》。

中国奇迹何以发生,是一个经济学研究的宏大主题。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研究经济发展无疑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而立足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揭示和提炼中国经验背后的经济学理论逻辑,对中国经济发展伟大实践进行新的解释,有利于推进形成中国经济学理论,进而以经济发展为核心,更好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话语体系。

200多年来,受到西方中心论影响,中西方学界大都接受近代中国因为专制和市场经济不发达而落后,但中国崛起的现实却给这种解释带来挑战。与西欧相比,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不是市场经济不发达,而是政府在经济领域的缺位,更可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出现问题。与此同时,对于市场作用的肯定,不只是西方资本主义的贡献,也是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赓续。只有政府首先对经济活动进行积极调控,市场才能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地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自由市场始终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研究的核心议题,但那些认为仅凭自由市场与有限政府就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的观点,不但在理论建构上“子虚乌有”,而且在政策实践上也乏善可陈,至今仍缺乏系统而严谨的证明。在现实情况下,一个缺乏监管的市场可能比一个政府垄断市场的效率更为低下,面临的风险更为巨大。

资本主义的兴起和早期工业革命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与政府的合理作用密不可分。“华盛顿共识”所指明的自由化、市场化和私有化道路,是历史上西方发达国家自己也没有走过的道路。基于此,为实现经济增长而确立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更需要一个能够发挥自主性的“中央信息协调机构”,用于承担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的职能,而非意在执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历史与现实呼吁着一种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以国家为主体的政治经济学新话语体系的建立。

当我们将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成就置于世界视野来观察时,可以发现各式各样的市场化改革并不鲜见,但唯有中国道路所取得的经济奇迹更为世所罕见。中国经济学走向世界的理论贡献,可能在于促进国家体系的建构和政府效能的提升。相比于西方经济学中“政府与市场”二元对立的分析范式,中国在经济发展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优越性,探索出了一条以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党、政府、市场”的“三维”分析构架。由此,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三维谱系”。这种“三维谱系”,既可以有效发挥市场在微观领域配置资源的高效率,又可以保证政府发挥作用以弥补市场失灵。因此,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更好实现市场与政府有机结合,不仅可以有效避免市场失灵,更可以有效加快市场建设速度,促使市场机制更快发育成熟。

中国经济奇迹如何取得,较为信服的解释是对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坚持推进。无论是西方世界的兴起,还是东方世界的赶超,经济的发展总是以国家为主体推动的。事实上,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兴衰永远是经济发展变动的主线。以史为鉴,单纯的市场经济或政府计划都无法将一国经济发展引入正轨。因此,研究如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并实现市场与政府的有机结合,才是当代经济学研究的主题。中国的伟大成功实践背后的经济学内在机理,就在于始终坚持市场与政府关系的辩证法和二者的有机结合,并不断突破既有的新自由主义理论的“桎梏”。因此,中国经济奇迹所展示的正是对新自由主义市场和政府关系理论的批判性重构,更预示着所蕴含的崭新的中国经济学雏形。

制图:实习编辑:沈家怡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