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晔:在这位创党先贤身上读懂“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作者:周晔摄影: 视频: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2021年10月19日发布时间:2021-10-25

今年是《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的翻译者、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陈望道同志诞辰13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百年前,一群新青年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在风雨如晦的中国苦苦探寻民族复兴的前途。”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202062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回信,高度评价陈望道同志首译《宣言》的历史功绩,要求师生继续讲好老校长追寻真理的故事,提出“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勉励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奋斗” 。陈望道同志正是一百年前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的新青年之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回信精神为新时代青年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也启示我们从陈望道等探寻民族复兴之路的先驱们身上读懂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坚持理想,砥砺做中国人的志气。在清华大学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青年要爱国爱民,从党史学习中激发信仰、获得启发、汲取力量,不断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 对马克思主义矢志不渝的信仰支撑着陈望道等革命先驱在风雨如晦的旧中国苦苦探寻民族复兴的前途。恩格斯曾说过,翻译《宣言》是异常困难的,陈望道怀揣着追求真理、救亡图存、民族复兴的远大理想,硬是费了平时译书五倍的工夫,把原文译了出来。《宣言》中译本的出版和传播,为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前的创立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当晚年被问及首译《宣言》那么难,为何还要接下翻译的任务,“当时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主义’——无政府主义、工团主义等等,都试图影响年轻人,因为我信仰马克思主义,所以接下翻译的任务”。1935年秋,陈望道远赴桂林,在广西师专任教两年间仍坚持传播马克思主义,创办进步刊物《月牙》等。当学生想创办一份壁报,请陈望道指导并题名时,望老毅然以盗火者普罗米修斯命名,表达他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志气。19369月,曾担任《月牙》刊物编委的毕业生陶保桓、曾世钦回到桂林重建了中共桂林党支部。后来陶保桓还带领进步青年重建了中共柳州党支部,创建了中共融(水)县党支部。这些党支部的成立有力地推动了广西的抗日救亡运动和革命斗争。

坚强意志,铸就做中国人的骨气。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要通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教育引导全党“不断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增强历史定力,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陈望道被誉为红头火柴,一生刚正不阿,始终在斗争中葆有定力是望老铮铮铁骨的写照。在党的早期组织中担任《新青年》杂志执行主编期间,陈望道以坚强的意志力与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1920年底,正式接手《新青年》主编工作后,陈望道与李达、李汉俊等最早的党员一起把马克思主义的东西放进来,先打出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后来又开辟《俄罗斯研究》专栏,专门介绍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的成就和政策,同时翻译刊登了大量有关马克思主义的论著和研究社会主义的文章。这一办刊方向,引起了胡适的强烈不满和反对。他声称:“国内的‘新’分子闭口不谈具体的政治问题,却高谈什么无政府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我看不过了,忍不住了。”于是,他一边咒骂《新青年》“差不多成了 Soviet-Russia(苏俄)的汉译本,一边又提出所谓我的政论的导言——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表明自己是一个实验主义的信徒,并提出了分裂《新青年》,改变《新青年》的方案。面对这位创刊“元老”的抨击,陈望道坚持和捍卫《新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办刊方向,态度十分鲜明,毫不退缩地予以反击:“我是一个不信实验主义的人,对于招牌,无意留恋”“适之先生的态度,我却敢断定说,不能信任”……就这样,胡适改变《新青年》办刊方向的企图一直没有获得成功,陈望道执掌的《新青年》成为了中共上海发起组的机关刊物,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坚定信念,培育做中国人的底气。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深厚的文化自信、理论自信是陈望道为人为学为师的底色。上世纪50年代初期, 全国学苏联老大哥,各条战线几乎一致照搬苏联模式,文教领域也是按苏联专家的意见办事。一次国家文字工作相关会议上,有一知名的国内专家在发言时口中反复强调说苏联专家是如何说的,意思是必须按苏联专家的意见办。陈望道先生就顶了一句:“这里是我们中国,不能事事听命于别人。弄得那位专家哑口无言;50年代中期,在制订汉语拉丁化字母方案时,当时的苏联专家提出要加进斯拉夫语的字母,当时到会的有些中国专家心里虽然不同意他们的观点,但是几乎没有人敢站出来,此时只有陈望道先生明确提出反对。他认为斯拉夫语字母与拉丁字母语系不同,加进来不伦不类,经过与苏联专家的辩论,最终抵制了这一错误意见。对于读书、做学问,陈望道始终坚持古今中外法:要广泛吸纳古今中外的知识,但又须克服全盘西化和全面复古的倾向。后来他又说:“关键是要能‘化’,就是要把古的、洋的都‘化’在我们的学术研究里面。也就是要屁股坐在中国的今天,一只手向古代要东西,一只手向外国要东西。”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 。100年前,30岁的陈望道担任了中共上海地方委员会的首任书记,他首译的《宣言》引导大批有志之士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投身民族解放振兴事业100年后,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旗帜下,一代代青年人一定能以陈望道等为榜样,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铸就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作者系复旦大学党委党校办主任兼《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指导教师)

制图:实习编辑:张洁玲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