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林:学习“四史”,讲好大党大国故事

作者:高晓林摄影: 视频: 来源:《解放日报》2021年3月26日发布时间:2021-03-26

2020年1月8日,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同新时代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丰富实践联系起来,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苦功夫”。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向全党提出学习“四史”的重要论述。

首先,学习“四史”是一次理论武装,有助于凝聚全党共识,筑牢继续前进的思想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艰难困苦而不断发展壮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党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在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前夕,号召全体党员学习“四史”,可以让全体党员置身历史场景,回望历史时空,触摸和感受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的来龙去脉,进而深刻认识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同时,通过学习“四史”,引导全体党员强化历史记忆,对历史产生敬畏,进而发自内心地认同和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实际行动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使命。

其次,学习“四史”是一次庄严宣誓,有助于重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立场。

中国共产党是带领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获得民族独立的党,是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中国社会历史巨变的党,也是将继续带领中国人民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永远奋进的党。100年来,从中共一大“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改天换地”,再到改革开放“翻天覆地”,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自始至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一以贯之的核心价值,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一以贯之的发展思想。学习“四史”,就要引导广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时刻聚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时刻保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精神状态,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实践力量,为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奋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向前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再次,学习“四史”是一次形象提升,有助于讲好大党大国故事,塑造大党大国形象。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普遍表现出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渴望。然而,在风云变幻、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责任论”等猜疑、误读、误导的论调不绝于耳。这就需要在国际舆论场上更加鲜明地展现好发生在中华大地上的客观事实及其背后的深层逻辑。“四史”中不乏生动故事和精彩案例,学习“四史”就能挖掘出更多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为呈现一个多姿多彩、和平发展、文明进步的大党大国形象提供丰富历史资源,从而让国际社会进一步了解和认识我们党和国家的政治理念、战略布局、发展目标,让党和国家进一步提升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为中国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努力为开展“四史”学习教育贡献力量。要在学习“四史”的基础上,实现历史知识的理论转化,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从学术上、学理上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好,推出一批有分量、有影响的学术研究成果。要持续发挥好“四史”学习的教育源与辐射源作用,大力推进主题鲜明、通俗易懂的“四史”研究成果的宣传普及和转化。充分依托各种平台优势,灵活运用各类载体,创新普及方式方法,帮助广大党员和群众加深对“四史”的学习理解,引导他们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砥砺信心和勇气,强化担当和作为。要遴选一批代表中国学术水准、体现中国学术立场、反映中国学术前沿的“四史”学术和宣传精品,以外文形式在国外权威出版机构出版并进入国外主流发行传播渠道。在深化中外学术交流对话的同时,提升中国学术话语在国际学术界的价值引领地位。

(作者为复旦大学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制图:实习编辑:金丽丽责任编辑:赵琪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