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凯: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

作者:姚凯摄影: 视频: 来源:学习强国2021年3月22日发布时间:2021-03-22


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发展”出现了137次,“企业”出现了52次,“改革”和“创新”分别出现了43次,体现了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到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已经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环节。企业要改革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水平人才,优化人才管理办法,培养新时代人才是改革创新的关键。

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

新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区域重大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一体化的理念、“共同体”的意识已经深入人心。围绕“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离不开科技创新和与之相匹配的人才资本。

人才是创新的关键。在我国大力推进科技自强自立和建设人才强国的战略背景下,人才也从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角色跃升为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角色,“产业跟着人才走,人才跟着环境走”日益成为新时代人才工作的生动写照。

当前产业和经济发展中的“卡脖子”问题本质上是人才的匮乏。在产业经济发展中围绕产业链进行“补链”和“强链”,本质上也是人才链的“补链”和“强链”。只有产业链和人才链实现了动态的匹配,才能够避免区域经济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因盲目投资而造成的重大决策失误,并有效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高层次人才的自由流动和高质量集聚是人才一体化和区域一体化的重要抓手。高质量人才集聚产生高水平知识溢出,激发知识创新,支撑产业链升级,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战略影响。人才一体化要协同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不仅要实现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待遇和环境上同水平、同标准,更要注意形成各区域人才优势互补的良好局面。

近年来,城市之间的“抢人大战”十分激烈,通过高薪、高额住房补贴、科研启动经费等吸引人才,但是缺乏针对性、盲目地招聘高学历人才,也会造成人才的错配,不利于人才市场的整体发展。因此,如何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成为了急需解决的问题。人才的流动应根据市场需求,与该地区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阶段等相匹配,即使通过高薪、高额住房补贴等招到一批高学历人才,如果产业结构和基础配套不完善,还是很难留住人才。

因此,政府有必要通过市场化机制建构真正能够推动人才共享和自由流动的治理模式,可以通过构建长三角统一的人才大数据库和人才市场,建立统筹各地人才吸引和流动的区域人才集团公司并建立各地共治的治理结构,通过经济和组织治理一体化促进更深层次的人才要素共享和流通,形成长三角区域共同的人才评价与互认机制;打造双向的人才驿站、人才飞地等模式,通过各地互派干部挂职等手段来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提高人才的流动效率和治理水平。

国企改革应以人为本

作为国民经济的“顶梁柱”,政府对国有企业改革予以充分重视。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从去年开始,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启动,并且取得了初步成效。国有企业改革有利于充分激发人才的活力和创造力,人力资源管理更是改革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为更好地做到以人为本提升核心竞争力,国有企业改革未来可在以下几方面进行重点突破:一是要增加国有企业在人才引进和使用等环节的自主权,破除僵化的用人体制和机制;二是让市场机制发挥决定性作用,健全职业经理人的市场聘用制度,敢于以一流的待遇吸引一流的人才,建立具有激励导向的薪酬福利管理和精神激励体系;三是改革传统的人才评价制度,如科技研发人才要避免行政化的单纯评价论文数量的倾向,综合采用同行评价和市场评价科学分类评价科技研发人才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益。最后,还要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关心员工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心理所有权,进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针对国有企业选人用人留人方面的瓶颈,国有企业需逐步推动现有中高层管理人员的职业经理人身份转换改革。这些人身份转换后可采用“业绩好便以高水平激励,业绩不好则解除聘用、退出国有企业”的方法进行管理。这一点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可以先行先试。

加强高质量人才培养

我国目前人才总量大,但是高质量人才还不足。2020年8月,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和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联合发布《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2018)》,研究结果显示,不考虑专升本、死亡及出国因素,截至2018年底,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10154.5万人,规模继续保持世界第一。我国已拥有超过1.01亿科学技术人才,连续七年保持着全球最大的研发人员储备。

实事求是地说,虽然我国在创新型人才、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高等教育发展质量不断提升,但对比美国、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我国在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例如,法国有专业的工程师院校,培养优秀的实践型较强的工程师,但是我国的硕士和博士教育主要还是学术型为主,在实践型人才的培养方面明显不足,很多实践型人才都需要企业培养多年。另外,诸如生物学、医学、应用数学等领域的国际顶尖科学家,大多都活跃在欧美地区。

顶尖科学家的培养需要沉淀和积累。我国要从基础教育抓起,营造良好的创新和国际化氛围。同时,我国也要打造国际化的人才平台作为人才发展阵地,吸引国际一流科技领军人才来国内工作交流,开拓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学习国际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带团队和培养学生的方式,逐渐培养一批本土的、创新能力强的国际化顶级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作者系复旦大学全球科创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制图:实习编辑:何叶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