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凯:加快临港新片区人才集聚,打造自贸区人才辐射新窗口(第一财经)

作者:姚凯摄影: 视频: 来源:新闻文化网发布时间:2019-10-30

20198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正式揭牌。新片区是上海积极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试验田,其承载着在上海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推进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等重大战略任务的特殊使命。

无数实践经验证明,人才资源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保障,是全世界自贸区发展不可忽视的动力之源。自贸区能否产生人才资源集聚,尤其是高层次的人才资源集聚已经成为区内各竞争主体能否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

临港新片区更是有别于传统的自贸区,其特殊的定位决定了在人才政策、人才管理、人才服务等方面要比传统的自贸区标准更高、特点更突出、发展更精准。在瞬息万变、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下,需要紧跟先进技术前沿、对标国际标准,加快临港新片区人才改革力度和进度,努力打造自贸区人才集聚和人才辐射的新窗口。

第一,借助先进的大数据技术,建立新片区人才精准政策驱动机制,促进急需、重点专项人才集聚。

当前,数据已经成为与物质资产、人力资本相提并论的重要生产要素,借助人才大数据,可以对人力资本进行纵向与横向的量化比较,帮助用人主体单位、产业、行业乃至全区域厘清发展过程中的人才储备与质量,从而提供精准的决策依据;借助人才大数据,改进当前粗放式的人才引进与管理模式,通过数据挖掘、分析与应用,从而实现人才的精准匹配与服务,提高引人、用人的效率;借助大数据,预测个体人才资源的基本属性与行为方式,为用人主体单位筛选到精准匹配的人才,同时能够对人才的价值进行充分精确的度量。因此,人才大数据若能为新片区所重视并应用,就能够助力新片区建立人才精准政策的驱动机制。

同时,利用人才大数据加快促进新片区急需、重点专项人才集聚效果和效率。

首先,将能够促进“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的各个相关产业、行业、领域在内的重点人才需求作为着力点,尝试建立能够与自由“贸易链”和“服务链”精准对接的“人才链”,通过精准预测人才需求、合理配置人才比例,制定科学合理的相关人才培育引进计划等等,使二者能够相互补充、互动,实现良性循环。在此提到的“贸易链”和“服务链”人才,主要包括投资、贸易、金融、物流、城市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人才。

其次,加快制定和实施新片区专项人才培养计划,尝试将城市服务人才、跨境电商人才、跨境网络安全监管人才等急需人才类型纳入人才专项开发计划,充分利用国内外相关人才储备资源,“不拘一格降人才”。

第三,积极探索人才发展的特殊政策和机制,尽快在股权激励、项目成果转化、技术入股、国际人才自由流动等方面取得突破,推动相关产业国际高端人才集聚。

第二,寻求和打造新片区人才比较优势,突出解决人才流动、人才谈判以及人才服务等关键问题。

自贸区概念如今遍布全国各地,由此也出现了各个地方人才政策同质性太强、比较优势还不够突出等共性问题。日前,新片区出台了《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高质量发展实施特殊支持政策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指出要赋予新片区更大改革自主权。创建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的人才比较优势成为当务之急。

新片区首先应该努力寻求、挖掘区域人才特点,逐步建立包括集聚国际高端贸易人才、跨境电商人才、数据安全人才等人才政策的比较优势,突出解决新片区自由贸易监管、国际互联网数据跨境安全等突出问题。

其次新片区要努力增强领导、管理队伍人员配备,加强经济外交人才培养工作,逐步建立一支政治素质好、全局意识强、熟悉临港新片区产业、精通国际贸易规则、外语水平高、谈判能力出色的自由贸易区建设领导、管理和谈判人才队伍。

同时,新片区还需要加快专业化人才服务流程改革,促进公务员招聘的专业化、灵活化和规范化,在专业性强的岗位实施聘任制公务员制,并尝试实施“末位淘汰制”,通过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促进新片区人才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第三,坚持人才管理“党管人才”与“行政放权”相结合的原则,加快建设国内外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的体制机制和服务体系。

为了落实好中央的要求,顺利完成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政策和任务,新片区需要在人才管理方面进行差别化探索,克服“政府主导为主、社会力量参与度较低,人才资源市场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发挥效果不佳”等普遍的问题,盘活、用好人才,释放人才最大效能,实现人才最大价值。

首先,需要继续坚持“党管人才”的政策指引,大胆破除陈旧思想观念和落后人才管理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党管人才”的杠杆效应和辐射作用,逐步明确各级党组织在资源调配、组织协调、宣介动员等方面的职责权限。

其次,进一步确保提升新片区管委会各职能部门在国内外人才引进、特殊人才申报等方面的职能配置与资源调配能力,进一步研究同级以及不同层级政府部门之间的人才管理权限责任分工及协同推进的联动机制等,人才管理权“放收结合”,保证人才管理效率。

此外,加快建设国内外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的体制机制和服务体系。努力实现“人员从业和流动自由”,打破人才在区内和区外实体之间流动的障碍、破除人才体制内外流动的藩篱,鼓励和引导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高层次人才各种形式的柔性流动,探索人才虚拟集聚的具体落地方式。

扫除阻碍人才交易市场化发展的各种“拦路虎”“绊脚石”,建立健全充满生机活力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提供更多发展机遇和更大发展空间。鼓励各高校、学术机构、公众媒体、其他社会组织参与国际人才引进、治理等政策评价,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用人主体对人才引进、人才评价起决定性作用的保障机制。

大力培育高水平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支持引进国际知名人才服务机构,真正提升国际人才引进和服务效率,加快打造全国自贸区人才集聚窗口,努力形成国内国外人才资源良性竞争新格局,从而保障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建设的加快推进。

第四,发挥好人才集聚窗口的宣传作用,抓住人才大数据主动权,同时要切实加强人才信息的安全监管。

集中力量打造“特殊经济功能区”的人才集聚宣传窗口,使其发挥更大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单边主义和“逆全球化”有所抬头,我们一方面要鼓励和支持国内优质猎头公司和人才交流平台的准入和建设,另一方面也要牢牢抓住人才数据主动权,注意加强人才信息的安全监管,引导和控制高层次人才的流向与流量,掌握国际人才竞争的主动权。

同时,要注意不搞过度的人才引智工程和海外招聘宣传,大型人才计划的宣传与实施也需要采取更加科学、更加审慎的方式,防范西方国家因对华引智过度忧虑而产生的抵制情绪,避免国际或外籍人才超国民待遇。通过做好自贸区人才集聚窗口的科学宣传,逐渐打造国际人才竞争新优势。

第五,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在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进程中发挥“人才生态体系建设样板田”的辐射作用。

新片区可以充分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实施人才环境突破计划,努力营造能够凝聚人才的生态环境,并对其他地区人才生态产生多方面的辐射作用:

首先,人才营商环境辐射。新片区管理机构被赋予人才引进重点机构推荐权、特殊人才直接申报权、国内人才引进直接落户和留学回国人员落户审批权等自主权,尝试破除一切制约人才发展的观念与体制障碍,可以不断提高人才的满意度与获得感,这对上海自贸区其他区域乃至其他省市自贸区也是很好的借鉴与参考。

其次,人才生活环境辐射。随着不断引进教育、卫生等高层次人才,快速改善城市健康和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与管理水平,扩大国际教育资源供给,带动周边地区基础设施的协同升级,从而为人才集聚提供生活工作的基本所需,形成人才资源开发的良性循环格局,使各类人才在政策宽松、开放自由、前景宽广、氛围和谐、设施配套方便的优越环境中成长并使其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充分涌流,进而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另外,新片区可以尝试针对不同的区域、不同的产业、不同的企业,在综合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基础上,综合利用并实践项目式、兼职式、候鸟式、联盟式、咨询式等多种不同的人才辐射模式,并充分考察不同的人才辐射模式与不同产业与企业类型的匹配度和适用性,从而为整个上海自贸区、其他省份自贸区,乃至长三角城市一体化人才辐射提供新思路。

(作者系复旦大学教授,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大数据时代国际人才集聚及中国战略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来源:第一财经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