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纲:徐光启是一位了不起的上海人

作者:李天纲摄影: 视频: 来源:解放日报 2019年8月9日发布时间:2019-09-19

日前,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李天纲来到闵行区“修齐讲堂”,讲述了400多年前一位“了不起的上海人”———徐光启的故事。

1562年,徐光启出生在上海老城厢,就是后来的南市区(现黄浦区)。他出生的时候,他的家族已经在上海定居了十几代,所以徐光启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上海人。

徐光启是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的进士,也是一名天主教徒。徐光启学习西方科学,但你不能说他是崇洋媚外的人。“崇洋”有的,“媚外”却不见得。他翻译欧洲科学知识的同时,他的朋友意大利人利玛窦也请他帮忙,把《四书》翻译成拉丁文,所以,他对中国的文化是很自信的。

其实,在徐光启那个时代,西方还没有后来那么强大。欧洲学者的研究显示,一直到1800年,中国的GDP仍是世界第一。徐光启的了不起,在于他在那个时候已经发现,遥远的西方有需要我们学习的地方,于是他接触西方近代的自然科学,勤奋著述,被称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第一人”。

徐光启是1633年去世的,但直到1641年,他才被安葬于今天徐家汇的光启公园。他是在北京任上去世的,死后被发现身边只留下一些银两,“盖棺之日,囊无余之”,一时办不起合适的葬礼。徐光启位居文渊阁大学士,可见他确是一位清官。

1641年,崇祯皇帝用御制安葬徐光启,牌坊上的对联“治历明农百世师经天纬地,出将入相一个臣奋武揆文”,概括了他一生的重要功绩。

徐光启是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400多年前,除了翻译西方著作、整理中国古代文献外,他还身体力行,积极投身于各种社会变革。首先,数学革命。

“几何”这个词是谁发明的?就是徐光启。中国古代的图形计算叫作勾股,并不是几何。徐光启和利玛窦合作翻译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前六卷)时,翻译Geometry(几何学)的词头“Geo”(形状),用上海方言念,“Geo”就是“几何”。《几何原本》的翻译,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原有的数学学习和研究习惯,改变了中国数学发展的方向,这是中国数学史上的一件大事。

此外,徐光启还撰写了《勾股义》和《测量异同》两本书,重建了古代“汉学”的勾股、推步、测算之学。

其次,历法革命。

徐光启在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主要集中于《崇祯历书》的编译。《崇祯历书》是一部比较全面的介绍欧洲天文学知识的著作,由徐光启、李之藻、李天经、汤若望等人编译,共有46种,137卷。

欧洲实行24小时制,而中国古代则把一昼夜划分成12个时辰。《崇祯历书》把12个时辰再一分为二,分成24个小时辰,每个小时辰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小时”。原来中国历法体系中还以“刻”计时,一昼夜共100刻,1刻等于现在的14分24秒。《崇祯历书》直接效法欧洲,取15分钟为1刻,1小时4刻。这些都一直沿用至今。

望远镜是1608年发明的,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得知这个消息后,于次年自制了第一台天文望远镜,用于观察月球。1616年,望远镜被引入中国,而徐光启是中国最早使用望远镜观察天体的科学家。

再次,农业革命。

天启年间,徐光启遭到排挤,告假回上海闲住,开始专门致力于农业研究。他把番薯引进上海种植,在上海推广后,又发展到全国。此外,徐光启还把南方水稻引种到天津。

这场农业革命使农作物产量大增,粮食问题解决以后,中国的人口呈爆炸式增长。明末中国人口降至四五千万,至100多年后的乾隆年间,中国人口达到了两三亿。可以说,那时的徐光启就相当于今天的袁隆平。

由徐光启编撰的《农政全书》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汉族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和西汉氾胜之的《氾胜之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元代王祯的《农书》合称“四大农书”。中国历史上的这“四大农书”,其他三本农书都是中国经验,而徐光启的农书中也有欧洲经验,比如《甘薯疏》《泰西水法》,《农政全书》是一本全球化的著作。

徐光启在1631年的《历书总目表》中,表达了自己翻译国外书籍的初衷:“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他说,翻译国外的书籍,手段是要“会通”,就是要学习外来的学问,与自己的学问融会贯通;目的则是要“超胜”,超越和争胜,即在原有的学问之上再创新学问。

所以我认为,徐光启是近代历史上最重要的上海人,他留下的遗产成为“海派文化”的重要渊源之一。中国学习西学的进程,在清朝中叶以后慢慢停滞了,大部分读书人又回到固有的旧学问中去了,而江南文化中对待科学、对待西学的包容精神却被继承了下来,比如鸦片战争以后继续翻译《几何原本》后九卷的李善兰就是上海附近的海宁人。

400多年前,徐光启把江南文化和西方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中西文化互相交流的传统。而这种传统,从江南文化一直延续到海派文化。19世纪以后,上海成为中国吸收外来文化的前沿,引导了清朝的现代化。上海知识分子不排外,善于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才成就了海纳百川的海派文化。

回望历史,我们真的要感谢徐光启,正是这位了不起的上海人,带领我们走出故步自封,开阔眼界,以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

(解放日报记者 徐蓓 整理)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