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发布上海市范围内不纳入建设项目环评的项目类型。列入这一豁免名录的项目,建设单位不再需要编制环评文件,也不需要办理环评审批或备案手续。该名录实施后,将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建设项目不再需要办理环评手续。这就让相关企业得以免除审批手续,既节省了时间,又降低了成本。
不再进行简单粗暴的“一刀切”式环境督察,而是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这是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进过程中的创新举措。坦率地讲,在经济形势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一时难以改变工艺流程、技术很难更新换代的企业面临着多重压力。以往,常常采取自上而下的“压力型”监督,污染问题治理也被狭隘地理解为依靠强力监管,而没有更多站在服务企业的角度来看问题。结果是,企业的合理诉求遭到忽视,对需要整改达标的企业甚至没有给予过渡期,这显然不利于激发企业的积极性,更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事实上,对污染企业“一关了之”,反映了政策实施中的有限理性。下一步,污染防治攻坚战有必要进一步激发企业的内在动力,从帮助企业广泛开展合作、实现共同目标角度上下功夫。经济学的实证研究表明,如果其他人是合作的,那么大多数人都愿意选择合作。同样地,环保政策可推动企业之间形成良性模仿,如形成绿色品牌效应、绿色集群效应、绿色产业链效应、绿色商誉效应等。
这种激发社会偏好的政策有助于消弭“治理环境就是破坏生产”的心理,使得环境治理在刚性惩罚之时具有更多柔性激励的力量。而对于政府这个“店小二”来说,可以在制定环境治理方案上提供更精准的服务,如打造“绿色园区”集聚地、形成“绿色招商”细则、鼓励成立绿色产业链联盟等。此外,还可为企业配备“环保医生”和“环保管家”、及时诊断污染病因、科学开出治理药方,等等。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