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较高效率支撑下的中高速增长才是我们希望建立的新常态
--------------------------------------------------------------------------------
吴敬琏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复旦校友
今年来,大多数人已经认识到中国经济高增长、低效率、靠大量投资支撑的旧常态已不可维持,在较高效率支撑下的中高速增长,才是我们希望建立的新常态。这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控制和消解风险,保持宏观经济稳定:比如,停滞对“僵尸企业”的投资,对于前一个阶段的过度投资,要盘活“死资产”,降低资产负债表的杠杆率。二是坚定有序地推进改革,实现合意的新常态:有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必须要维持8%的增长率,因为要包就业,事实上,就业与GDP增长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线性的,增长有一个结构的问题,有的行业增长1%,其就业增长可能超过1%,近年来服务业快速发展带来就业机会增加就是一个例子。(唐季一整理)
❖ 新常态下必须把金融改革开放扎实推向纵深
--------------------------------------------------------------------------------
连平 |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复旦校友
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跨入新常态,着眼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双目标”,相比较而言,实现迈向中高端水平的目标更加需要促改革和调结构的稳步推进。其中,深化金融改革有为重要。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利率市场化、资本和金融账户开放、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等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将提高资金配置效率,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促进我国经济从简单粗放型转向内涵集约式增长模式;开放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目前坚冰已经打破,必将有助于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为“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提供更好的金融支持;涉外金融方面的各项改革措施,有助于我国企业和公民在国际经济活动中降低交易成本,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国际化。(崔文娟整理)
❖ GDP增长目标定在7%是明智之举
--------------------------------------------------------------------------------
连平 |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复旦校友
3月5日上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达到7%左右。连平先生表示,这一目标制定比去年略低,符合当前经济形势。维持这一增速,既能为促发展、调结构提供保障,又能防通缩、控风险,是明智之举。
去年GDP增长7.4%,今年目标7%,客观上由于经济形势下行压力较大:一方面,国际需求疲软,货币增值,劳动成本、土地成本上升等因素导致国际竞争力减弱;另一方面,国内虽然消费水平平稳,但是不会大搞财政和金融政策来依靠投资促使经济高速发展。
连平先生特别指出,7%的目标是下限,往往在执行的时候,政府希望在此目标之上,预测2015年GDP增速在7.2%的可能性较大。(崔文娟整理)
❖ 中国财政口径隐藏多少秘密?
--------------------------------------------------------------------------------
陈建奇 |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所世界经济室副主任
今年中国“两会”期间,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增效,今年赤字率拟从去年的2.1%提高到2.3%。但考虑到地方融资平台整顿等因素,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低于外界预期。对此,中国财政部长楼继伟在记者招待会上给出了另外的解释,即考虑到结转资金及地方债务偿还方式变化等因素,今年的赤字率是2.7%而非2.3%,两者相差两千多亿,这引发了网上广泛关注。为何会产生这种差异?陈建奇认为并非谁的测算有误,而是口径不同而已。
近年来备受外界关注的中国财政在国防、教育、医疗、三农等领域的投入测算都有着颇为复杂的口径问题。可以说,大至全国财政收支,小至乡村的财务收支,都有着各种各样的口径问题。在此背景下,社会难以提供各种口径的数据,但不同财政口径的数据隐藏诸多重要的信息,熟悉财政口径就成为研究财政问题的前提,政府所需要做的不是修改口径,而是坚持同口径的数据的持续发布,让不同的人群能够各取所需。
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来说,2007年以来中国实施财政预算收支分类改革,去年又大幅修订《预算法》,这些都可能构成对财政口径的巨大影响。中国政府应首先持续更新原有口径的历史数据,再考虑以新的口径发布其他数据,这样才能让相关部门根据不同口径的数据得出更客观的结论,也才能让外界更好理解李克强与楼继伟关于赤字率的差异。(董博整理)
❖ 中国需继续降准应对通缩风险
--------------------------------------------------------------------------------
刘利刚 | 澳新银行大中华区经济研究总监、复旦发展研究院客座教授
由于农历新年效应,中国2月份CPI同比上升1.4%,高于上个月的0.8%。环比而言,CPI上升1.2%,主要由于食物价格在农历新年出现上升。由于节日效应将逐步消失,我们预料,3月份CPI将可能跌至1.0%左右;2月份PPI继续下跌4.8%,跌幅超过上个月的-4.3%,由于中国今年将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目标从去年的17.5%下调至15.0%,PPI很难由负转正,制造业的去杠杆化的过程仍将持续。
2月份的通胀走软的状况意味着央行需要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来应对通缩风险。尽管2月底时央行已再次下调存款利率,但目前而言,相关政策对于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作用仍然有限。由于资本大量流出,境内的市场利率水平仍处于高位。例如,用于衡量市场流动性状况的7天回购利率在过去几个月中甚至出现了上升。
因此,央行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为市场注入流动性,例如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以此来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我们预料,央行在接下来的两个季度中将再降准100个基点,第二季度还将再降低存款利率25个基点。(史晋星整理)
❖ 请带头尊重预算法
--------------------------------------------------------------------------------
叶檀 | 财经专栏作家、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
三公经费的透明度问题一直是纳税人最为关注的政府支出问题之一。现阶段,我国三公经费数据披露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第一,三公经费没有带来行政效率的提升,反而催生了腐败现象的出现,因此,政府必须在支出过程中求得支出和行政效率之间的平衡。第二,由于统计数据或者统计口径不对,三公经费的数据即使是真实数据也能够掩盖事实,这主要是因为政府支出的子分类不能明确公开的原因。今年1月1日起实行的新《预算法》,规定“各级预算支出应当依照本法规定,按照其功能和经济性质分类编制”,这就需要《预算法》本身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各级政府部门也应该如实呈报相关行政经费支出,而不是向下转嫁,向企业转嫁。如此,才能够以三公经费为切入口树立预算法的尊严。(夏梦舟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