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纯:“我们不是沙尔利”带来的反思

作者:丁纯摄影: 视频: 来源:《解放日报》2015年1月15日发布时间:2015-01-19

巴黎市中心《沙尔利周刊》编辑部的枪声和其后的人质劫持事件震惊世界,被称为法国的“9・11”。“我们都是沙尔利”!奥朗德、默克尔、容克、图斯克、阿巴斯和内塔尼亚胡手挽手走在百万游行队伍前的形象,无疑会成为经典烙进历史。但在世界异口同声谴责恐怖主义暴行的同时,人们对这一事件所折射出的法国及欧洲的社会现状、问题和可能产生的后果等探究和反思,也伴随着“我们不是沙尔利”的口号在深入。

首先,值得反思的是法国及相关欧洲国家的移民政策及其成效。相对而言,法国的移民政策是比较宽松的,境内穆斯林约五六百万,达到总人口的7.7%,其中约33―50%拥有法国国籍。尽管法国政府强调异域文化与法兰西文化的融合,淡化宗教意识,倡导世俗化,但并未完全奏效。由于宗教信仰、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受教育程度等差异,穆斯林移民仍难以融入法国主流社会。

加之,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和人口老龄化的冲击下,欧洲社会疲态尽显,问题叠出,欧债危机更加剧了局势的恶化。作为欧盟核心国家的法国,在此次欧债危机中的表现更是令人难以恭维:经济不振,2008年至2013年,经济平均增长率仅1.32%;失业率高企,平均失业率高达9.1%。据统计,巴黎地区穆斯林青年失业率甚至超过60%;社会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扩大,基尼系数从2004年的0.28上升到2013年的0.30,不仅广大中产阶级深受荼毒,包括穆斯林移民在内的社会底层民众受冲击尤甚。

一方面,这使得极右翼的法国国民阵线等排外政党和组织能加以利用,将就业、社会安全等问题与包括穆斯林在内的外来移民和恐怖分子相挂钩,增加广大民众对其隔阂与排斥,制造法国和欧洲被“伊斯兰化”的恐惧。最近甚至连战后一直高度警惕排外思潮的德国都出现了“反伊斯兰化”运动。另一方面,则加剧了穆斯林移民,尤其是年轻一代缺乏主流社会的认同和对前途的迷茫,产生挫败感,使得他们极易受到中东伊斯兰极端组织的诱惑。目前据称仅法国就有1000余人参与在伊拉克和叙利亚境内的“圣战”。

作为启蒙运动发祥地的法国,一直将言论自由奉为圭臬,信奉“我可以不赞同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发言的权利”,左翼知识分子等也常以调侃和讥讽为傲。但涉及到伊斯兰教先知等,就并非“言论自由”那么简单,这其实在法国和西方世界也是个被普遍争论的话题。

当《沙尔利周刊》14日高调推出带有“流泪的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封面漫画的新刊,作为不屈服和坚持言论自由的回应时,人们有理由担忧,此举会进一步挑衅穆斯林、激化矛盾,致使法国甚至欧洲社会的排外主义空前高涨。当然,德国总理默克尔等政要对“反伊斯兰化”运动明确说“不”,也说明欧洲主流社会对此保有足够的清醒,这令人宽慰。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