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环境污染、食品安全、高压力等问题,导致病患及亚健康人口数量持续上升,医疗服务越来越成为“刚需”,为此定期体检已成为人们早期筛查疾病的重要方法,体检也确实为疾病的早诊断、早治疗提供了依据,很多单位把体检作为对员工的福利,甚至很多子女还为家中老人专门购买了价格昂贵的全套体检项目,对此,正在北京参加“两会”的政协代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院士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并向大会递交了一份提案:警惕过度体检造成的危害。
葛均波直言不讳地说:我国在一些地方存在着体检扩大化和过度化的趋势,这种趋势很容易对病人或体检人造成伤害。有些人认为体检项目越细越好,可以查出更多的疾病隐患。对此,葛均波院士表示,首先应该说体检是好的,可以早发现疾病早治疗。但目前有好多专门的体检机构,对该查和不该查的项目全部查了。先不说费用负担的问题,最让人担心的是过度检查带来的负效应。美国曾经做了一个调查,发现CT、磁共振存在被滥用现象,在我国也是如此。我们有些地方,对一些不必要做的也做了CT、磁共振检查。这样,存在很大隐患。国外对一些较早生产的CT专门有使用指南,明确规定哪些些情况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现在有人觉得做了也没事,于是大家都稀里糊涂地做了。严格来说,一个有责任性的专业医生,要根据相关症状,怀疑他是冠心病,才能让他去做。有些病人,甚至实习医生都不清楚拍一次早期CT的量,相当于拍了3000多张胸片,现在最好的CT拍一次也相当于700张胸片,即便这样,量也是蛮大的。美国曾在做过早期CT检查的病人当中发现,淋巴瘤和白血病的发病率高达八十分之一,远远高于普通人群。这样,医生是省事了,但对病人造成的危害目前没有人或机构去评估。葛均波看到一些病人:“一个半月已经拍过两次CT了,我就对他们说不能再拍了”。葛均波认为,那些对病人伤害很大的CT、磁共振应该有规范。现在我国有好多社会上的体检机构,逐利意识太强,但对病人的保护意识却很弱,在他们眼中,病人不是病人,而是赤裸裸的“客户”。他们对没有后续服务可能的病情苗头,往往一笔带过,而对有后续服务可能的病情苗头,则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的不对称性,夸大严重性并吓唬你,让你乖乖买单。
为此,葛均波呼吁:我国卫生行政部门应该及早出台相关指南或规定,站在保护病人利益的角度,规范体检操作,避免过度体检发生。
相关链接:
葛均波,1962年11月出生于山东省五莲县,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江学者,博士生导师。1984年7月毕业于山东省青岛医学院,获学士学位;1987年8月毕业于山东省医科大学(现山东大学),获硕士学位;1990年1月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获博士学位;1990年公派赴德国留学,1993年在德国美因兹大学医学院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1999年回国,现为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干细胞组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上海中山医院心血科主任。葛均波在冠心病介入诊治方面积累较为丰富的经验。其中,对心肌肌桥、冠状动脉综合症等方面的研究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讲学中被称为“葛氏现象”,其研究成果改变了目前对某些类型心绞痛的治疗措施。葛均波为国际血管内超声在冠心病诊疗中应用做出杰出贡献,被选为美国心脏病学院院士,欧洲心脏病学会院士,国际冠心病协会顾问委员会委员,并被聘为德国埃森大学客座教授,香港大学客座教授,第四军医大学及南京医科大学客座教授。系中德医学会创始人。现为国家“863”计划首席科学家,“973”项目子项目负责人,上海市医学发展重点基金研究课题首席专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