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群众路线一直以来都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力量之源,其基本内涵是党的领导与群众观点的统一,党在执政治国的过程中如何坚持实践原则和民主作风、实现群众利益和回应群众诉求,对于党群关系建设、政治发展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大意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中国社会的深刻转型,党群关系和群众路线都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深入分析和把握这些新问题,不断拓展群众路线的内涵,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前提。从当前党群关系的特点出发,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认识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的内涵,一是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出发、官与民的关系出发认识党群关系的实质;二是从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关系的角度认识党群关系的表现;三是进一步认识破除党与群众互动关系中正在形成的相对封闭状态的重要性;四是从开放的视角看待党群关系,把作为民主决策依据的群众路线和扩大国家民主进程的群众参与结合起来。
一、认识党群关系的实质
党群关系的主体是作为执政者的中国共产党和作为政治与社会生活参与者的广大人民群众,因此,党群关系的实质是通过党对群众的领导关系和服务关系来体现的官民关系,其关系状态与双方主体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各自所处的地位、所确立的目标密切相关。历史地来看,事关党群关系发展状态的这些因素都是在实践中不断变化的,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些因素的变化及其特点,是我们分析党群关系的逻辑起点。
群众,是一个历史地演变着的主体,已经从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所特指广大的工农劳动者演变为今天的所有社会成员,从其基本特性来看,“工农劳动者”时期的群众在经济状况、受教育水平等方面基本一致,都是贫困的劳动大众,而今天的社会成员在社会分工、收入水平、知识素养和价值观念之间都存在较大分化与差异,不同阶层的社会成员之间甚至还存在发生利益冲突、互不信任的可能。党的工作任务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从革命的启蒙者、引领者演变为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执政者、领导者,革命时期党的核心目标是领导工农群众通过革命胜利夺取政权,执政治国时期党的核心目标则是国家建设和发展,尽管我们可以这把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工作目标共同提炼和浓缩为“一切为了人民”,但是,党在这两个不同时期的政治地位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革命时期党和群众都是被统治者,党获得执政地位后就与群众之间形成了明显的地位分离状态,革命时期的党群合作就演变为建设时期的官民共存,同时也不排除在一定范围内演变为某种矛盾和对立状态的可能。
毛泽东曾经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 《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995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在当前变化了的条件下,这种密切联系就需要通过建设现代政治理念、创新政府管理来落实。从根本上来说,党的执政地位的取得与群众主体特征的变化,并没有否认群众在实践中的主体地位,而是对党群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党只有始终确立“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的权力观,充分利用党的执政地位和条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和应有权利,以领导和服务相统一的姿态,形成与广大人民群众一致的目标,才能密切联系群众、充分依靠群众。
二、把握党群关系的直接表现
在党的执政地位和群众的主体地位需要共同实现的前提下,党群关系就直接表现为一种利益关系,保持党的长期执政地位、保障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是党的根本利益所在,同时也需要党能正确处理好公共利益与个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党的执政地位一方面使党执掌了社会的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另一方面也需要党直面社会公共问题、准确定位并最大程度地实现社会公共利益。当前来看,党所执掌的公共权力与公共资源是广泛的,既包括物质资源,也包括组织资源、人力资源,如何合理地运用这些资源是群众所关心的重要问题,同时,党如何有效地解决社会公共问题、实现社会公共利益,又是群众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除了关心公共利益及其实现之外,还更加关注个体利益的实现,不仅关注自身利益,也同时关注他人利益及其实现,可以说,群众利益不仅具有多元和分化的特点,而且还存在矛盾和冲突,既有不同个体利益之间的冲突也有公共利益与个体利益之间的冲突。
在这样一种复杂的利益格局下,我们可以提炼出党的利益与群众利益具有根本的、长远的一致性特点,却也不能排除其在当前所存在的具体矛盾。因此,如何协调这些复杂的利益关系,加强各类利益之间的整合,使实现多元、分化的群众利益与实现党所代表的社会公共利益之间保持合理的张力,是当前群众路线的重要着力点。
从党群关系的角度出发,群众对利益的关注大致有三个层面,一是利益的实现水平,即反映在量和程度上的群众的各类利益所得;二是利益的实现方式,包括劳动、资本等实现利益的途径、各类制度和政策的事实以及法律保障的条件等;三是利益的分布格局,既包括不同个体之间的利益分布,也包括不同类型利益之间的分布状况。群众在这三个问题上的满意度直接关系到其对党的执政治国方式的认同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上的平均主义并不是群众的追求,合理的差别、体现公平和正义的利益分配则是群众的基本期待,因此,无论是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还是其他任何领域的利益,党都需要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了解和分析群众的真实利益需求,高扬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利益平衡利益,为正确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打破党群互动中的相对封闭状态
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形式是党与群众之间的互动,互动的内容和程度决定着党与群众之间的关系状态,也决定着党对群众和社会的认知程度以及党的政策对国情、民情的关照。毛泽东曾经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99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习近平同志也强调,“我们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时刻把群众安慰冷暖放在心上,及时准确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 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2012年11月15日),《求实》2013年第1期,第6页。],可见,加强党与群众的互动向来都是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工作的基本要求。
然而,实践的发展也给党群互动的良好运行提出了不少新的挑战,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党和群众两大互动主体自身的发展与特点的形成,当前,一定程度地存在两大主体形成各自相对封闭体系的倾向,需要我们及时破除。一方面,随着党的组织建设的加强,完备的组织体系、组织纪律和组织程序已使党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组织系统,党在各类实践中已逐步形成相对固化的价值观念、行动取向、制度体制和话语系统;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群众在物质生活水平、受教育程度、参与社会活动能力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原本处于自发、分散状态的群众不仅容易因社会性事件的发生而聚集,更容易在新技术、新媒体下集中关注社会事务,并逐步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特点的思想、行动和语言体系。两大主体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始终存在,但这些交流和沟通却未能打破业已形成的相对固定的“封闭圈”。
在思想上并继而在行动中打破这个“封闭圈”,是增强党群互动、密切党群关系的必然选择。因此,一方面是党和群众之间最大的价值共识的确立,本着“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它应该受人民的监督,而决不应该违背人民的意旨。它的党员应该站在民众之中,而决不应该站在民众之上”[ 《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09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的立场,使党在观念、话语上与群众保持协调与融合;另一方面,是在党执政的不同领域,建立与群众之间良好的对话、沟通、回应机制,长期生活、工作在“干部圈”内,甚至会出现“与新社会群体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体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群体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的情形,一些干部较少听到或听不进群众的声音,或者一听到与自己不合拍的声音就反应为是民众的对抗,就很容易把党的利益与群众的利益割裂开来。“领导不是百事通,不是万能的。要做群众的先生,先做群众的学生。领导干部要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多同群众交朋友,多向群众请教。要真正悟透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习近平:《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的讲话》,2012年12月7日-11日,]。只有从思想上、行动上不断打破“封闭圈”,才能拉近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实现党群之间的有效互动。
四、建设党群关系的开放性
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探讨党群关系的开放性,一是党群关系内部的开放性,党群关系包含着党的群众工作和群众的政治参与两个方向上的互动,党的群众工作是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吸收群众智慧、体现群众利益并完善各项政策,是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体现人民当家作主,是在决策过程体现民主作风;群众的政治参与则是群众在党的宣传、教育、引导之下,权利意识、民主意识、参与意识、法律意识不断增强,逐步使自身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实践主体。因此,建设党群关系内部的开放性就是把党的民主决策过程和群众的政治参与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把党的群众路线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有机结合起来,群众路线的根本方法与群众参与的根本追求是一致的,高度统一在民主政治的建设实践之中。二是党群关系处于一个开放性的环境系统之中,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以及外部环境的考验就是当前党群关系所处的复杂环境,只有紧紧依靠群众,才能既维护好当前来之不易的改革成果,又在推进改革开放中避免各种危险。
党群关系的开放性特征表明,群众路线不仅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政治决策过程,也是一个自下而上的政治参与过程,不仅是维护好党群关系的内部环境,也要建设好党群关系的外部环境。党群关系的开放性大大拓展了党的群众路线的内涵:一方面,党群关系的开放性提出了党的群众工作和群众路线的新任务、新内容,包括了解群众在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下的新需求、新问题,面对党内存在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突出问题进一步改变工作作风,面对党群之间信息流通不畅、群众流动性增强以及网络生活活跃等问题不断改进和增强工作技能等等,使党的政策、方针更好体现民意、实现群众利益;另一方面,党群关系的开放性使群众路线成为中国民主政治进程的重要依托,党的政治决策是以党代表群众、领导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等方式体现民主,群众的政治参与则是以议政、问政、资政等方式体现民主,这种契合也拓展了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路径,在加强制度建设和推动依法治国的同时把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有机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