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讲的题目是“群众史观与唯物史观”,主要是从哲学上来阐述群众史观,从而来阐述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哲学基础。我们知道,马克思的哲学一部分叫做历史唯物主义或者唯物史观,唯物史观跟我们的主题相关的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动力,第二是历史的本质方面是生产方式的变动结构。我们分几个部分来讲这样一个题目。
第一个主题是马克思以前的历史理论。近代以来,自然科学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到十八世纪时,科学技术带来了生产性运用,开启了工业革命,这段时期是自然科学取得辉煌成就的历史时期。但是和自然科学相比,十八世纪的历史理论大体上还处于非常幼稚和天真的状态。在自然科学方面,人们已经意识到它的秩序、规律性,甚至将它称之为“上帝的法则”,但是在历史理论方面,除了个别的突出成就(比如意大利人维科、法国人孟德斯鸠等)之外,总的观念是认为历史领域一片混乱。
自然现象可以非常清楚地描述出来,历史领域似乎很难说清楚,因为历史现象是由人的思想、观点、意见甚至癖好决定的,而且它还取决于许多偶然情况。所以在黑格尔《历史哲学》序言中,他的大弟子干斯博士是这样描述的:“各帝国的此起彼落,各个人的朝荣夕衰,罪恶往往战胜美德,在历史上已不乏先例,最大的罪恶反而有利于人类,以及人生祸福的变迁无定,凡此种种,都使人相信历史是建筑在捉摸不定的流水之上的,是建筑在喷涌无常的火山之巅的,人们一方面毫不迟疑地从自然的事物中赞美上帝,同时却又以为在历史的事物中认出上帝,仿佛是亵渎了神圣。”所以说十八世纪的总体状况是:自然科学有非常高的成就,它的规律性、它的秩序已经被非常明确地把握和描述了,但是在历史领域,人们往往认为历史现象一方面取决于很多偶然因素,另一方面它取决于人们的任意性和主观信仰。
在历史科学的发展过程当中,最重要的两个成就是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取得的。一个是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学家,其主要代表是基佐、米涅和梯也尔,以及稍后的托克维尔这位非常著名的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他们提出了阶级斗争理论,同时他们提出历史是有规律的,历史并不是一些人的主观想法确定的,而是受一种规律支配。当时促成这两大贡献的原因,一是这些先驱者,二是法国革命这样一个巨大的历史事件,三是第三等级的平民意识和自豪感使得他们不愿意把历史现象仅仅描述为一些人的主观想法和认知。所以当时的人们已经认识到历史是有规律的,是受一定的规律或者秩序支配的。在这种情况下,对历史的理解已经进入到科学视野里面。如果不承认一般的秩序或者规律性,无法客观地描述它,那么就没有办法进入到科学领域。
复辟时期的历史学家指出了历史具有规律性,这是历史科学上的重大进步。但此时期过度强调了这种规律,以至于明显地表现出一种宿命论倾向,认为历史由某种特定的天命所支配,个人在这一过程中几乎无能为力,正如俾斯麦的那句名言“我们不能创造历史,只能等待历史的自行创造”。这一宿命论倾向也立即招来了反驳,在当时,最有代表性的是法国思想家、评论家圣勃夫。米涅认为法国革命的历史完全是按照铁的规律来实现的,否认偶然事件和个人作用,圣勃夫对此提出了批评意见。米拉波、罗伯斯庇尔和拿破仑这几个法国革命时期最重要的人物,如果米拉波没有因为得寒热病而过早死亡,如果罗伯斯庇尔在大街上被一块石头砸死,如果拿破仑在最初的战争中就中弹殒命,那么历史还是现在这样吗?圣勃夫的结论是,当种种假定的偶然事件充分具备时,历史就会与人们所认为的不可避免的进程完全相反。
总之,一方面复辟时期的历史学家在历史理论中有一些进步,比如客观性、规律性、受命运支配而不是偶然事件,也不是个人的主观想法;但另一方面,历史事件跟自然事件确实不一样。如果说个人的主观愿望、意图是起作用的,批评者就会质疑,如果历史事件像月食一样是必然发生的,那么有没有人会组织一个月食党来赞成和促进月食的发生呢?这是不可能的。按照米涅对法国革命的描述,它是必然性产生的,那么他们为什么还要组织政党呢?但是无论如何,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家认为历史是有规律的,这是历史科学中非常重要的进步。
另外一个是德国的哲学家,特别是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按照黑格尔的看法,历史是规律性的过程,这一点他赞同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观点。黑格尔认为不是主观思想而是客观精神决定历史的进程,他将这种客观精神叫做民族精神,或者世界精神。主观思想是人的主观想法、主观愿望;客观精神是使得整个民族行动起来的精神,客观精神不是主观精神的平均数或者总额,相反,是客观精神决定了每个人的主观思想。因此,历史进程不是主观思想推动的,而是客观精神推动的,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主观活动也起作用。这种客观精神在历史哲学当中主要体现为民族精神,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个人起作用,这些个人是受客观精神支配的,他把这些个人叫做世界历史个人,比如亚历山大、恺撒、拿破仑。最后黑格尔又把客观精神、民族精神归于绝对精神,认为客观精神的最终依据是绝对精神,
我们在十八世纪之后看到历史科学的进步,一方面是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学家,他们把历史看成是一个规律性的过程;另一方面是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他同样赞成历史是一个规律性的过程,他甚至把个人的主观思想和主观活动包含在这样一个历史进程当中,这是一种客观进程,包含或者统摄人的主观思想和主观行动。不要以为我们的想法、意图或者意见是随便产生出来的,它是受一定的民族精神、特定历史阶段上的精神支配的,这一点黑格尔是正确的。
第二个主题是马克思的历史理论。马克思对黑格尔历史哲学批判最主要的方面,就是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最终导致了神秘化。黑格尔说历史是上帝的作品,或者说绝对精神的作品,所以他的历史理论是证明上帝存在的理论。马克思和黑格尔都赞成历史的普遍性,不同的地方在于黑格尔把历史归咎于客观精神,并且最终把它实现在绝对精神中。马克思认为客观精神是起作用的,比如民族精神,但客观精神真正的基础不是绝对精神、不是上帝,而是人们现实生活的过程。马克思说“一切意识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这段话非常明确的表达了他的观点。
马克思说,我进入到费尔巴哈的哲学基础里以后所做的第一件工作就是对黑格尔的法哲学理论进行批判,批判的结果使我意识到法、政治制度的问题不是由观念来决定的,而只能从人们的物质生活关系中去寻求。这个物质生活关系按照黑格尔的说法叫做市民社会,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所以,当黑格尔把客观精神归结为绝对精神时,马克思把客观精神的基础理解为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它包含了前面提到的唯物史观的两个基本原理:第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真正的主体和动力,这里讲的不是某一个人,某一些人,而是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第二,现实生活最主要的方面就是生产方式的变动结构。也有人对这个唯物史观提出批评,因为它强调生产方式,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好像这里面没有人,但实际上它的主体就是人,或者叫社会人。所谓“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这个“人们”就是社会,就是人民群众。它的所谓现实生活过程当中的核心方面,就是生产方式的变动结构。我们在马克思对黑格尔历史哲学的批判当中,看到历史唯物主义或者唯物史观两个基本的要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主体,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取决于生产方式的变动结构。在马克思的历史理论当中我们看到,他承认历史的规律性,所谓普遍者的决定理论,他也要求把人的活动、把人的主观方面包含到普遍性之中,这和通常讲的自然必然性是不一样的。
就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主体来说,在教科书中都能读到这样的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主体包含三个方面,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第三,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我们在一般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中讲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的时候,主要讲这样三个方面,因为在唯物史观当中,首先,人类历史是物质资料生产和发展的历史,这个过程主要是由人民群众作为主体的;第二,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虽然是那些非常著名的科学家、艺术家、思想家,但是所有创造的基础都在人们的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中,离开了这样的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任何一种精神创造都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第三,在生产方式的变动、结构转换的过程当中,人民群众起着最根本的作用,虽然在这个过程当中有领袖的作用、有党的作用,但从根本上来说,政党代表了群众的一个部分或者一个阶级,在阶级当中有政党和其他人起作用,但最根本、最基础的方面是由人民群众奠定的。
所以圣勃夫当年批评米涅说,如果我们假定的种种偶然事件充分具备时,事件的进程就会完全相反,这个观点后来被普列汉诺夫专门批评说,完全相反是不可能的,但是它的整个外貌、进程展开深度以及时间会发生变化。比如说,米拉波是当时法国君主立宪派最主要的代表,而且他非常会演讲,影响非常大,但米拉波因为得了寒热病过早去世了。假设米拉波没有过早去世退出政治舞台,结果会怎么样呢?可能君主立宪派的政治优势会更长一些,对于共和派的抵抗也会更加坚强一些,但是也不过如此,无论怎样的一个米拉波也不能阻止共和派的胜利。在法国革命的进程中一定是这样。因为共和派的胜利是由当时法国革命的全部社会条件以及人民群众的基本倾向所决定的。因此在唯物史观中可以讲个人在历史上是起作用的,但是他起作用的范围和领域取决于当时的阶级状况和社会条件。在唯物史观当中,普列汉诺夫大体确定了三种原因,第一种叫一般原因,是由生产方式确定的;第二种是特殊原因,是某个民族的生产方式所处的历史环境;第三种是个别原因,是社会活动中的个人特点和其它的偶然事件。因此并不仅仅是一般原因起作用,还有特殊原因和个别原因在起作用。
在历史理论或者哲学的基础上确立了我们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群众观点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第一,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第二,一切依靠人民群众;第三,向人民群众负责;第四,向人民群众学习。群众路线主要是指建立在群众观点上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毛泽东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看成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结果,即从实践到认识,又从认识返回到实践,一次又一次提高的过程。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从哲学上来讲是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唯物史观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群众史观,它把人民群众理解为历史真正的主体,并且要求通过生产方式的变动结构来深入到历史的现实中去。
马克思的历史理论在后来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一方面为社会科学和历史科学大量地吸收和采用,按照当代学者的评论,即使是那些最反对和批评马克思理论的人,他们的历史观点中也包含着马克思历史理论的某些非常重要的方面;另一方面,从二十世纪的理论来讲,马克思历史理论依然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居高点。在这里,我想提到的是海德格尔这位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他对马克思历史理论有一些评论,他在书中说“马克思在体会到异化的时候,是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那一度当中去的,因此他比其他的历史学来得优越。据我看来,胡塞尔现象学没有、萨特的存在主义也没有深入到那一度当中去,只有达到那一度才有资格和马克思对话”。这是海德格尔非常重要的一个评论,而且他第一批评的是他的老师胡塞尔,第二又批评了萨特这个跟海德格尔齐名的法国存在主义领袖。海德格尔晚年对马克思还有一段评论,他说“当今的哲学只知道跟在知性科学后面亦步亦趋,而完全不理解我们这个时代的两重独特的现实,即经济发展以及这种发展所需要的架构,而马克思懂得这双重的现实。”虽然海德格尔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有批评意见,但是他认为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是非常了不起的。
综上所述,马克思历史理论最主要的方面就是唯物史观,而唯物史观的基本结论之一,就是把人民群众理解为历史的真正主体,我们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就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哲学基础之上的。这个哲学基础对于我们党所开创的事业、对于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整个内容、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本文根据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