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大课】周行涛:追光之路

作者:赵天润摄影:教务处提供 视频: 来源:融媒体中心发布时间:2024-11-06

“近视防控不仅是针对儿童青少年的问题,而应是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过程。”站在相辉堂的讲台上,灯光聚焦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主任医师周行涛教授身上。

11月5日,刚给病人做完手术的周行涛来到本部校区,面向2024级本科新生讲授“强国之路”思政大课,题为《追光之路:近视防治与透镜实践》。

一条追光之路

从1983年至今,每天早上伴着朝阳,周行涛都用一万米的晨跑开启一天生活,追逐沿路风景,他也一直跑在一条追光的路上。“作为一名眼科医生,就是为健康和光明而努力。”

30年前,从卫校毕业后,周行涛就在宁波镇海做医生。他一边工作一边自学,1993年考上青岛医学院眼科研究生。在基层医院做鼓室成形术,观察“低浓度阿托品眼药水治疗近视”成效,在ORBIS飞机医院做翻译,在波士顿新格兰视光学院拿到《屈光和接触镜》课程结业证书,在博士毕业论文答辩前进行视网膜脱离复位术临床考试……大屏幕上一张张老照片,讲述他如何一步步靠近心中的理想——“做个好医生”。

全球近视人数高达12亿,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在我国,近视群体基数庞大,增长更是迅速,近视眼防治任务迫切。“近视的患者这么多,我应该在近视上做一点工作。”周行涛进入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后,师从我国隐形眼镜和屈光手术的开拓者之一褚仁远教授,学习屈光诊疗。

近视不只是光学问题,还会损害视觉,高度近视严重并发症甚至可以致盲。“轻视近视易近视,重视近视保正视”,周行涛建议同学们,做到近距离用眼每20分钟便远眺至少20秒,“读书要巧读,眼睛要巧用”,要在眼睛尚未感到疲劳时就要使其得到休息。

“也许大家会觉得我现在说这些,对你们也许太晚了,其实并不是。对近视的预防永远都不晚。我们自己防近视宣教好预防近视,让更多的人少得近视,那就是在为健康中国做贡献。”

一把创新之刀

2007年,周行涛及团队在褚仁远教授指导下,完成《近视眼手术微型角膜刀系统的关键技术及应用》,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说起这把刀,周行涛的思绪一下拉到20多年前,他走过一座小桥,穿过一片农田,一家家敲刀片厂的门,寻找合适的样品。

彼时,中国还没有自主的激光刀设备,需要依靠国外进口,甚至几个医院轮着使用一台机器。“我们应该做一把自己的激光刀。”在褚仁远的带领下,从1996年6月开始,历时8年时间,团队完成近视眼手术微型角膜刀系统的制作。“在当时,这一系统集成在欧洲白内障屈光会上,超过了国际上最先进的系统。”

在此之后,周行涛带领团队连续创造多项“第一”:国际率先开拓全飞秒连续撕镜(SMILE-CCL)技术及透镜移植研究,首创圆锥角膜表面镜、层间镜联合角膜交联技术,全国最早开展飞秒激光、LASEK/Epi-lasik准分子激光等临床与基础研究,带动飞秒技术与优化表层切削手术在国内的规范开展;国内最早开展超高度近视人工晶体植入术(ICL V4C)……“创新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事。任何创新,都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帮助到患者”。

依托诺贝尔奖的核心物理原理发明的飞秒激光小切口透镜取出术,又称全飞秒(SMILE)。它是按照目标矫正屈光度数、角膜帽深度等进行参数设置,通过不同深度的激光扫描,制作3D组织透镜,再通过分离经2毫米微切口取出透镜进行的微创手术。该手术与在中国已开展20多年的准分子激光PRK、LASIK等激光手术,一脉相承,具有快捷恢复、微创高效等特点。

2010年5月,周行涛完成中国第一例全飞秒手术,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明一种“SMILE-CCL”的新方法。本该“废弃”的手术中所取出的透镜,在通过伦理委员会批准后,被用于部分临床治疗。这种独创新疗法,在改善屈光度的同时,也加厚加强角膜,同时解决了阻止和延缓疾病复发的国际难题。时至今日,全球约完成1000万台这样的手术,他也被誉为世界上“飞”得最快、技艺精湛的“最美医生”。

“患者需求就是我们的内在驱动力。”从兔眼到猴眼再到人眼,从开展国际第1例远视透镜移植治疗圆锥角膜,到国际第1例表面镜治疗GCD,从找到角膜组织透镜保存与再利用的新路径,到将改变传统治疗方式的表面镜……从最早的儿科手术到全飞秒手术再到晶体手术,从医三十载,周行涛说:“我可以自豪地向大家汇报,在全飞秒手术领域,我们在国际屈光外科协会的官方杂志上,拥有国际上最多的论文封面,还牵头建立国际技术规范与专家共识。”

一个摆渡之人

周行涛一直认为,自己是幸运的。“我们的工作成果看得见、摸得到,立竿见影。是在做一件光明的事情。”

2004年,英国近视手术“亮红灯”事件让周行涛意识到反专业同行及公众科学素养与健康教育匮乏。他萌生一个想法:要做真实、有料的科普。

“从心关爱患者”,秉持着这样的理念,他在日常工作之余,参与组建“中国好医生周行涛近视防治小分队”和“近视小飞侠”志愿服务团队,进校园、入基层、面向社会,开展近视科普、近视筛查等志愿活动,推动近视防控工作。

2016年第十届国际防盲大会上,周行涛被国际防盲大会授予“国际防盲英雄”称号,大会对他的防盲事业给予最高评价。

“用眼习惯好,明亮眼睛呵护好。”2024年,复旦大学新春团拜会上,一首由医生、护士、技术员组成“近视科普小飞侠团队”共同创作的护眼舞台剧《为eye瞳心,爱笑的眼睛——2024新春特别版》上演。在此之前,舞台剧已演出50余场,为孩子们带去寓教于乐的近视防控宣讲。

写科普书籍、建科普网站、做科普公众号、打造科普直播间、公益热线、动画、舞台剧、护眼歌……周行涛说,我们希望把医学科普做起来,为健康中国做贡献。

工作和科普之余,除了跑步,周行涛把写作也当成他放松和抒发情感的方式。他曾在一篇随笔中将自己比作一位摆渡人,并写道,“如果医生是摆渡人,那么当我们伤了、病了,就成为了岸边的渡客。一切都是在渡中。我因为做医生,成为一段光阴小河的摆渡人。渡患者很短,至彼岸很长。”

课程的最后,周行涛呼吁在场的医学生:“希望我们一起加油,为健康加油,为健康中国加油,为健康世界加油。”

在一阵热烈的掌声中,主持人走上台向周行涛送上周行涛博士研究生的学籍卡作为珍藏。

“您可以分享一下,坚持写作和运动,给您带来的一些体验,也给我们分享一些坚持的小技巧吗?”2024级护理1班的刘声畅提问。周行涛笑着说:“我坚持跑步是希望能够一直保持健康和活力的状态。沿途的风景和自己一直在前进的感受,是支持我的动力。”他建议同学们也一起动起来,“运动的几个要点:不受伤、长期性、重平衡。”

2024级强基班的蔡嘉仪则关心如何投身罕见眼科疾病的研究、怎样对病患进行人文关怀。周行涛用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舒易来教授和团队发表的全球首个遗传性耳聋基因疗法研究为例:“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我们正在做角膜营养不良的基因疗法。希望通过不断提高精准诊断水平,通过国家有组织的科研,尽可能帮助患者。同学们也要结合各自的兴趣点,走好医学的创新路。”

2024级临床医学五年制华山班陆凯提问:“如何看待科研与临床的关系?青年医生该如何平衡二者关系?”“复旦的医学生一定是有专业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医生。只有科研和临床融为一体,才能走得更远。”

“人工智能以及脑机接口技术在近视的早期筛查诊断和治疗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想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些新兴技术在近视防控中的实际应用前景?”2024级基础医学系的姚李歆怡提问。“尽可能张开双臂拥抱它、学习它、使用它,让它成为你手中的工具”,周行涛说。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