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在此!复旦校友宝藏婚书大起底

作者:常煜华、汪祯仪摄影:受访者提供 视频: 来源:复旦大学校友总会、融媒体中心发布时间:2024-10-25

这是集体婚礼的婚书,却用尽心思,让其独特;这是2024年的婚书,却融合古今,穿越时空。就在10月27日,“与你共复 百廿好合”2024复旦大学校友集体婚礼即将在学校举行。这是复旦首次校友集体婚礼,作为婚礼仪式感和祝福的集成,120份专属中式婚书正在紧张制作中。它们的来历,不简单!

新开化纸为里,潞绸为封

一册婚书在手,红艳艳的封面喜气满溢,玉白色的内页匀净典雅。表里之间,似是炽热爱情与隽永婚姻的和谐统一。

完整封面周日现场揭晓

这册婚书不光有装帧之美,材质也大有来历。还记得今年的复旦大学录取通知书吗?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西省潞绸织造技艺面料为封面,以复旦科技成果“复活”的开化纸为内页,一时热传。婚书也采用了同等配置。

潞绸出产于山西潞安府,是历史上的中国三大名绸之一。婚书的潞绸封面浮现着祥云与龙凤图案,随着光线角度的变换而光泽流转,绮丽多姿。这批面料与今年学校录取通知书的面料也大有渊源——都由山西潞安府潞绸集团生产,都有相同的纹样。

据该集团品牌部经理刘朵霞透露,由于潞绸有手工织造环节,工期较长,为了赶上婚书制作,集团盘点了现有的成品家底,挑选出一款纹样为录取通知书同款、染色为大红的秋冬婚被面料。

“潞绸织造技艺作为‘非遗’的两大特点,一是手工织造能形成精美的立体感、浮雕感;二是分层染色工艺能使真丝面料不易脱色,这个大红色能长久保持艳丽。”刘朵霞介绍说,“并且因为有手工环节,所以同款纹样也会有细微不同,每个婚书封面都独一无二。”这批面料的吉祥纹样和喜庆颜色契合了婚书的用途,小型纹样也适合裁为封面;并且潞绸婚被是集团的核心产品,有“一被子,一辈子,幸福家庭代代相传”之意,捐赠这批面料制作婚书,是对复旦校友的深深祝福。

内页的新开化纸则融合中国传统技艺与复旦科技成果的产物。历史上开化纸是中国传统手工纸中的瑰宝,诞生于浙江省开化县,可惜这一造纸工艺已失传。为了开发一种代表中国的传统纸用作纸质文物修复用纸,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从2016年起与开化县当地造纸技艺探索者合作,通过高分子材料、化学、生物、古典文献、文博等多学科的联合研究,终于在2017年底将开化纸工艺成功“复活”,制成的新开化纸薄而韧、轻而白,可保存千年之久。

为本次婚书特制的新开化纸

婚书所用的新开化纸来自开化县开化纸传统技艺研究中心的捐赠。该中心主任黄宏健是当年复旦科研团队在开化县当地的合作者。他介绍说,这批纸为本次婚书量身定做,在原有品类基础上调整配方,经过两次打版印刷试验后确定。

制造新开化纸的工坊内景

黄宏健曾经营饭店,因执着于开化纸工艺,毅然关掉红火的饭店投入多年积蓄钻研造纸。“(造开化纸的)核心工艺已经失传,没有现代科技的注入难以复原。复旦大学的专家指导我们解决种种科学技术难题,让传统工艺得以复兴。”他衷心祝贺校友新人,并为能捐赠新开化纸制作婚书感到高兴。

黄宏健正在抄纸

左转90°,发现惊喜“心”意

翻开婚书,仿古格式的正文、落款、印章一应俱全。正文部分是一首古典诗歌:“佳苑,良辰。片片花影,双双璧人。卿云昔迎学路,红线今系终身。同心既结,鸳誓长遵。光华灿,前路新。意美,情纯。珍。”

婚书内页设计图

短短43个字的诗中,有对喜事场面的描述,有对新人永结同心的赞美和祝福,更有“复旦”元素融于其中。

这是一首形式仿古但创新趣味浓厚的诗,作者是复旦中国语言文学系1997级本科生常煜华,她曾是学校BBS古典诗词版版主。这首诗的形式是对中国古代杂体诗中的“双宝塔倒映体”的再创作。杂体诗包括宝塔诗、回文诗等,以巧思著称;“双宝塔倒映体”是宝塔诗的一种,每行字数先递增再递减,写出的诗形状就像两座宝塔倒映于水中。常煜华把“双宝塔倒映体”的行数和每行字数都重新定义,中间空隙也相应调整,校友新人打开婚书后,只要把它向左侧转90°,就会发现整首诗呈现出一颗爱心的形状。

这一创意有内容与形式的双重考虑:

“如今的中式婚书虽然淡化了凭证功能,但更凸显仪式功能。文案要包含记录、盟誓、祝祷等,还要有审美价值,所以采用诗词体裁。这首诗保留‘双宝塔倒映体’中的短句,不用长句,可以让句意高度凝练,节奏轻快。而中国古典诗词本来就有音韵美,再加上心形的造型美,也是祝福校友新人‘两心如一,美美与共’。”

婚书中的这份“心”意,也成为复旦人“卓越而有趣”的小小注脚。

翰墨金石寄祝福

为婚书书写文本、篆刻印章的是两位复旦书画篆刻研究会的复旦人。他们的加盟,让婚书多了一份厚重。

巧合的是,他们都来自理工科院系,都生于1947年,都于1977年结婚,很快都要步入“金婚”。

书写婚书文本的是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退休教师、高级工程师李应华,书法是他一直以来的爱好。这一次,他采用工整端正的新魏体书写婚书主体部分,凸显婚礼文书的庄重感;落款日期则用楷体以显灵活变化。因为“小字写起来有难度”,为了避免干扰静心书写,李应华在清晨四点起床,悉心勾勒界格,挥毫写就。

李应华正在书写婚书文本

“我是第一次写婚书。”将作品送到复旦大学校友总会时,李应华笑着分享体验,“我很喜欢这个文本,特别是这句‘卿云昔迎学路,红线今系终身’,把给新人的祝福和复旦结合在一起。”最初他没发觉诗歌形状的奥秘,经提醒后看到了心形,觉得“蛮有新意”,于是在落笔时精心把控每个字的位置,以期将创意完全呈现。

李应华与爱人相知相携47年。他诚挚祝愿参加本次婚礼的校友新人们白头偕老,勿忘母校。

为婚书篆刻印章的是信息学院光科学与工程系退休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培南。他对书法、篆刻的爱好自年轻而始,相伴一生。虽然他谦称“业余爱好,玩玩而已”,作品造诣颇深,风格平和、高雅,曾发表于报刊杂志,曾在学校展出,也曾被作为礼品赠送国内外友人。

王培南正在篆刻婚书印章

王培南坦言,当年忙于学业和教学、科研,少有时间刻印,退休后才有闲暇,“刻得比较多”。如今年岁渐长,“眼花了,不大刻了”,但这次收到为婚书刻印的邀请时,他当即应允。为使作品更为委婉灵动、与婚礼的氛围相合,他特意选用商周金文作为印章字体,花费三四天,前后写了三四个不同印稿,反复推敲才定稿,又精选一方印石完成篆刻。

“百廿好合”印

对这枚倾注心力的“百廿好合”印章,王培南“觉得挺满意的,给一些印友看了也得到好评,很高兴”。他觉得与本次校友集体婚礼有缘,他与李应华“今年都是77岁,都是1977年结婚,正好对应牛郎织女相会的七夕节,很有意思”。在祝愿校友新人百年好合的同时,他还寄语:“希望大家多关心母校。更希望校友们的孩子今后也到复旦求学,成为复旦校友!”

从面到里,从文到印,这份婚书犹如“宝藏”,藏满复旦人的底蕴与意趣,等待校友集体婚礼举行的那一刻,由校友新人们亲手发掘……

制图:实习编辑:沈家怡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