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上医援摩医疗队:迎难而上,因地制宜造福更多患者

作者:张欣驰摄影: 视频: 来源:医学宣传部发布时间:2024-07-26

自2023年10月底启程抵达非洲摩洛哥以来,第196批中国援摩洛哥医疗队塞达特分队已经在摩洛哥开展医疗援助工作8个多月,累计门诊看诊4278人次、急诊6052人次,会诊140人次,手术1420台,参与危重患者救治103次,接生2677次,完成产科超声3196次。在这支10人队伍中,有6名复旦上医人。

援摩期间,队员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始终坚持“为人群服务”,用仁心仁术书写大爱与担当。

医疗队所在的驻地医院哈桑二世医院(Hasson II hospital)始建于1964年,是我国开始援助摩洛哥王国的第一家医院。医院总床位288张,承担附近约70万人口的医疗保障任务。当地医疗条件不足,常常出现缺医少药,队员们迎难而上,不断钻研业务,因地制宜造福更多患者。队员们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了工作的点滴。

今年大年初八一早,医疗队接到紧急电话,一名当地中国工人的手指被挤压断,抱着能保留手指的希望,前来寻求医疗队的帮助。经姜允琦和华山医院高堪达两名骨科医生共同检查,清创缝合+克氏针内固定是保存患者手指的最佳选择。然而,医疗队所在医院虽有克氏针,但没有置入克氏针的动力装置。此时,姜允琦想起曾在厦门下乡医疗时,处理过一个类似患者,在没有克氏针的情况下,使用5ml注射器的针头固定骨折,成功治愈了患者。在确定固定方案后,姜允琦和高堪达按规范的清创术展开治疗,完成针头置入、检查固定牢靠、缝合伤口、石膏固定……手术进行得非常顺利,患者术后1周换药时,基本确定残端存活。术后3周伤口愈合,拆线。术后5周拔出针头,术后8周去除石膏,患者开始功能锻炼。

“如何在保证医疗安全的前提下,用最有限的医疗资源和条件治疗最多的病人,是我们目前不断努力的目标。”高堪达表示。日常工作中,医疗队常常胆大心细地使用一些“接地气”的替代方法,巧妙合理地解决“缺医少药”的困境。

队员们和当地医护人员的合作也渐入佳境。妇产科医院妇产科医生王珏在日常工作中向当地助产士传授产程处理要点及重点,同时也吸取当地高年资助产士经验,“中摩双方取长补短,现在我和摩方医护人员已经互相了解对方处理习惯及流程,往往不需要过多言语,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王珏表示,为了造福更多孕产妇,目前已向总队部及医院提交申请开设妊娠期高血压专病门诊,强化预防保健意识,降低疾病风险。五官科医院麻醉科医生徐睿也计划向当地医护人员传授困难气道麻醉技术、产妇术后镇痛技术等。

摩洛哥患者对来自中国的医生十分信任。徐睿和队员们时常被超越语言和肤色的中非人民深厚情谊所深深打动。“走在马路上,有时遇到本地病人会热情的打招呼、真诚的致谢,更让我们更觉得援摩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肿瘤医院胰腺外科医生肖志文说,“虽然环境简陋、条件艰苦,有的手术甚至连一个助手都没有,只有一个洗手护士,但办法总比困难多。看到病人能从自己的手术当中顺利恢复,患者和家属投来由衷的感谢和微笑,所有的困难和辛苦感觉都值了。” 

为了更好的保障大家的日常生活,儿科医院派出的中级中式烹调师罗会山时常与当地厨师和华人厨师同行一起交流,他还带着队员们在驻地花园里开辟了蔬菜根据地,不仅通过自给自足的方式解决了一部分医疗队的饮食问题,还为大家带来了些许生活的乐趣。


医疗队抵达摩洛哥后,也曾得到许多在塞达特的华人同胞的帮助。在塞达特,有不少中国企业入驻,在这些企业工作的华人同胞因为工作、生活和语言等多种因素存在着看病难的现实问题。6月19日下午,队员们走进当地华人中资企业进行“保障同胞健康、践行援外初心”的义诊,在为摩洛哥的百姓提供医疗服务的同时,也与在海外工作的中国同胞守望相助。

制图:实习编辑:苏尧祎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