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浩青院士诞辰110周年:电化学成果浩瀚,育人才如树常青

作者:胡慧中摄影:戚心茹、受访者提供 视频: 来源:融媒体中心发布时间:2024-04-19

他是中国电化学的开拓者之一、中国的“锂离子电池之父”,以科研成果服务国家需要。他毕生事业一教鞭,教书育人60余载,爱生如子,学生用20个字评价他:优雅的风格、温和的性格、严谨的学风、淡泊的境界。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吴浩青,今年是吴浩青先生诞辰110周年。

4月19日,纪念吴浩青先生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江湾校区举行,这是复旦大学“致敬大师”的系列活动之一。复旦大学副校长汪源源、中国化学会电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邢巍致辞。与会学者追忆先生精神风范,共话电化学前沿进展。化学系主任周鸣飞教授主持研讨会。

探索锂电池反应机理,科研直面国家需要

今天,手机为人们日常生活带来极大便利,手机电池的充电速度、使用时长也日益提升。上个世纪手机研发之初使用的锂电池的理论基础,正是吴浩青提出的“嵌入反应机理”。

80年代,锂电池虽已生产多年,却一直未能确定其阴极反应机理。1984年,已是古稀之年的吴浩青与合作者用X射线衍射分析、电子自旋共振、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近代物理方法和循环伏安法等电化学方法广泛研究锂电池的反应机理,确认阴极反应是锂在氧化铜中的嵌入反应(Intercalation Reaction),在一定嵌入度后Cu—O键断裂而析出金属铜。“锂电池嵌入反应机理”否定前人的观点,得到学界公认,获得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学界欲尊称吴老为“锂电池之父”,他却表示,全世界探索锂电池的不止他一个,愧不敢受。

1970年代,吴浩青在实验室与学生讨论学术问题

作为国内电化学领域的开拓者之一,吴浩青始终坚持“把国家的需求当作个人的愿望”,一生埋首科研,取得丰硕成果。

锑是我国四大丰产元素之一,上世纪50至60年代,我国尚未找到开发利用锑的好方法。吴浩青直面国民经济发展急需问题,对元素锑的电化学性质开展系统研究,确定锑的零电荷电势,以科研促进我国对锑的开发利用。

1965年,上海长宁蓄电池厂研制储备电池,委托吴浩青研究氟硅酸的电导率与百分浓度之间的关系。时人认为这是个无名无利的课题,吴浩青却毫不犹豫地承担下来,不顾工作繁忙,夜以继日做实验。时至今日,电池生产仍采用他当年提供的最高电导率的溶液。

现今海军装备使用“海水电池”,以海水为电解液,放入海水中发光,作为航海标志灯。这缘自于70年代初吴浩青完成的海水电池设计与性能测试,为我国国防现代化作出贡献。1976年,吴浩青还承担了数字地震倾斜仪传感器电解液的研制任务,耗时两年完成。该倾斜仪能在上海测到固体潮和墨西哥、菲律宾等地发生的地震波,准确测出多次地震,获得1983年上海市优秀新产品奖。

世纪之交,吴浩青老骥伏枥,不停滞于过往的科研成就,着手研究锂电池家族的新成员——更安全、更微型、成本更低的锂离子电池。纵然已是90多岁,吴浩青仍自己动手实验,开发出的新功能材料用于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研制,并投入生产、惠及民生。

2005年,吴浩青91岁时在实验室为学生讲述化学试剂

接受学校融媒体中心记者采访时,吴浩青之子吴全、吴杰都动情回忆了父亲晚年以实验室为家、住在实验室的场景。吴全说:“那时实验记录条件比较差,没有自动记录仪,父亲在实验室里放一张床,观测电池的放电规律,半小时就要记一次数据。实验有了进展,他很高兴,跟我讲把锂电池串联起来,就可以派上大用场。”吴杰谈到,父亲一贯非常重视实验,“他说一走进实验室心情就很好,待在实验室里很舒服”。

结缘复旦,以教书育人为毕生事业

出生于江苏宜兴的一个山明水秀的小村庄,四岁丧父,母亲典田举债将他抚养成人,在县里中学读书时备受嘲讽与冷落,“乡下人”的称呼挥之不去;18岁考上浙大化学系,家境困难受资助,半工半读完成学业,成绩优异……在吴浩青先生的成长历程中,充满了艰辛与不易,但他从未想过放弃,一路披荆斩棘,提升自我,扎扎实实做学问。

上世纪40年代的吴浩青先生

22岁大学毕业时,吴浩青面临人生选择,急需还债的他婉拒两份薪资丰厚的工作,选择留校当助教。他曾这样解释:“当时,钱对我来说是多么的需要!但毕竟非我孜孜以求的初衷。自从懂事起我就立志要做一个大学教授,一面教书,一面从事研究工作,为国家做点有益的事,何等快乐!这是我追求的生活。”

从此,吴浩青开始教书育人的毕生事业。他的教学生涯达六十余载,曾任教于浙江大学、沪江大学等多个院校。1952年,吴浩青伴随院系调整来到复旦大学,从此与复旦化学系结缘半个多世纪。在复旦期间,他不断探索、改进教学方法,把抽象的概念讲得生动活泼,透彻易懂。1957年,吴浩青在复旦筹建研究双电层结构电极表面性质的实验室,建立测量双电层电容表面吸附交流阻抗的方法和实验系统。这是我国高等院校第一个电化学实验室,也是我国电化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对待学生,吴浩青一贯严格要求。他曾给学生的试卷评出59.8分,非要让学生补考。他说,“几十年来我对学生一直严格要求。因为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关爱学生,才能让他们成才。”忆及这一往事,吴全、吴杰笑道:“我们心里就想,幸亏自己不是父亲的学生。可是我们也都知道,父亲很爱他的学生们,总是说起他们,默默帮助他们的学业与生活。”

吴浩青还致力传授给学生更前沿的知识。1978年,他去英国参加国际光化学会议时,了解到英国的统计热力学教材有较大更新,回国后就为研究生开设统计热力学课程。

1982年,吴浩青发表学术演讲

复旦化学系教授余爱水是吴浩青的博士生,他至今难忘自己刚留校任教的那个夏天,对着四壁空空的教师宿舍一筹莫展。年届八旬的吴浩青提着重重的盒子,在大太阳下走了两站路来到他面前——“吴老师送来的,是一套八件精致的青花瓷茶具,是老师对学生、长者对年轻人的期许和支撑”。

在吴浩青家中会客室墙上,曾挂着一幅胡铁生的贺匾:“成果浩海上,育苗青天下”。正如匾文所述,60余年躬耕教坛,吴浩青培养了近50名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其中不少人已成为教授、总工程师、研究所所长、系主任。还有4位学生成长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分别是:邓景发、汪尔康、沈之荃和李永舫院士。

待人如沐春风,精神泽被后世

“我何德何能,我就是一个教书匠!”记得父亲吴浩青在世时,每当遇到褒奖和祝贺,他都会这样说。回忆起往事,吴全不禁哽咽,泪眼潸潸。

小时候,吴全深夜醒来,总是能看到父亲伏案工作的身影。吴杰也说,“我们家有兄弟姐妹五个,孩子多,平时比较吵。父亲总是在夜深人静时读书备课,灯火不熄。”每次在给学生上课前,无论这门课他曾经教过多少遍、有多么熟悉,父亲都要在上课的前一个晚上,从头认真备课。

“父亲最看重我们的道德品质。在他看来,一个人的道德是根本,如果输在道德品质上,则一输皆输。他容不得我们不诚实、不踏实、不勤奋、游戏人生。”吴全说。对子女的择业选择,父亲则顺其自然,只希望每个子女能对社会有用。

吴浩青与夫人倪锦云

在吴全看来,父亲吴浩青是严父,亦是慈父。“我们子女都这么大了,也有了自己的子女,可是他还经常给我们买冬衣,惟恐冻着。不仅给我们买,还给我们的子女买。他说,一个人要学会做饭,要有衣穿,有了这两样就不会吃苦。在他的言传身教下,我们家的孩子都会烧饭做菜。”吴全至今保留着父亲叮嘱他保重身体、提高免疫力的手书,纸张泛黄,深情如新。

生活中的吴浩青注重修身养性,他很爱花,也爱养花,自家楼下有三棵他亲手栽种的香樟树。他觉得这些植物有生命,需要呵护和栽培,像悉心栽培自己的学生一样对待香樟树。

吴浩青晚年生活照

作为名满天下的化学家,吴浩青致力于科普,参与新世纪出版社儿童版《十万个为什么》的编写,力求字字精审。有一次写到“冲奶粉”,他特别强调奶粉是“分散”,而非“溶解”在水中。“面向孩子的科普,那是启蒙教育,有一点点的不精确,以后再想纠正就难了!”吴浩青说。

2008年4月22日,在吴浩青95岁寿辰之际,他捐献出个人积蓄,在复旦化学系设立吴浩青奖学金,鼓励在电化学方向奋斗的优秀青年学生。奖学金评选多年,每年都有学子受益。

在与病魔作顽强抗争的最后日子里,吴浩青的坚强感动周围医生,医生们认为他一定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吴全对他们说,父亲长期教书做实验,耐得住寂寞,拥有坚定的意志力。

2010年7月18日上午,吴浩青先生与世长辞,享年97岁。复旦化学系师生闻讯,连夜折了2000只千纸鹤,悬挂在化学西楼前。千纸鹤随风飘扬,诉说哀思。

如今,先生辞世已14载。电化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复旦化学系薪火相传,吴浩青奖学金持续资助青年学子。三棵香樟树郁郁葱葱,亭亭如盖。

制图:实习编辑:苏尧祎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