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科研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复旦上医第四期“枫林科技沙龙”举行

作者:王良、张欣驰摄影: 视频: 来源:医学科研处 、医学宣传部发布时间:2023-04-28

脑科学研究是各国科技发展必争的前沿高地,在这一领域,复旦上医科学家们在研究什么?如何让更多优质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市场?4月27日下午,由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科研处主办,脑科学转化研究院(以下简称“脑转化院”)承办的复旦上医第四期“枫林科技沙龙”举行,本期主题经过沙龙组织者前期调研,决定聚焦“脑科学创新策源的新技术”,这也是复旦上医极具优势的学科领域之一。上医文化中心三楼会议室内,科学家、法律界人士、投资方等齐聚一堂,跨界对话,聚焦脑科学研究前沿热点及相关交叉领域最新进展。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朱同玉致辞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朱同玉在致辞中表示,高校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要主动发挥科技创新的优势。高校科研工作者要努力让更多科研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服务广大人群,服务科技强国战略。引领性、原创性科研成果往往产生于学科交叉领域,每月一期的“枫林科技沙龙”正是为科学家们搭建相互交流切磋的平台,通过多学科思想的交汇,碰撞思维火花,凝练未来科研发展和学科建设的方向。

上海市协力律师事务所王海霞律师解读法律问题

为了更好地用法律为科研成果转化保驾护航,主题分享环节特邀请上海市协力律师事务所王海霞律师解读科研成果转化及融资、运营、IPO中不可忽视的法律问题。王海霞律师从实际案例出发,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科研人员经常面临的法律问题。专业的解读令在座科学家受益匪浅。

在“路演”环节,来自脑科学转化研究院的几位科学家分别带来各自在学科领域创新成果的精彩分享。

脑转化院常务副院长舒友生教授介绍科创成果转化工作

脑转化院常务副院长舒友生教授首先总体介绍了脑转化院科创成果转化工作。他从院发展史为切入口,介绍了脑转化院的发展历程。他指出脑转化院在段树民院士的带领下,研究基础雄厚,在基础研究和知识产权转化工作方面持续发力,在平台建设和学科交叉方面取得持续突破,他希望通过本次路演打通企业家与科学家的对接渠道,促进优秀成果转化落地。

舒友生教授以“中红外神经调控”为主题,分享了利用神经调控方法,通过刺激神经组织改变神经电活动,从而对脑功能进行调节和对脑疾病进行干预和治疗。他指出,中红外刺激通过改变离子通道的活动、动作电位的波形和神经元的应答来调节神经信号。这种没有组织接触和不需要遗传操作的中红外刺激可以发展成为一种适合人类受试者的潜在神经调控方法,用于脑功能的干预和脑疾病的治疗。

邵志成青年研究员分享学术进展

邵志成青年研究员就“iPS-脑类器官的转化与应用”分享了直接利用体细胞再生3D类神经组织修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为今后开发内源性胶质细胞促进神经组织器官再生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并通过模拟脊髓神经发生中心概念,利用生物材料构建了复合壳聚糖微球装载SAG信号分子,定向诱导脊髓类器官,实现了脊髓类器官的背腹侧神经细胞空间分布,利用这一工程化的脊髓类器官进行了ALS相关药物测试,对各种脑损伤后的原位器官修复提供新的希望。同时脊髓类器官为脊髓相关疾病如ALS建模,药物筛选提供重大机遇。目前已经申请5项专利,获得3项,并且可以面向中小药物研发企业,科研院所等提供ips、脑类器官技术服务、开发和保存个体特定类器官。

迟喻丹青年研究员分享学术进展

迟喻丹青年研究员以“软脑膜转移瘤的免疫环境与靶向治疗”为主题进行介绍,在临床病例、动物模型和体外模拟实验的相互佐证下,提出肿瘤细胞与免疫微环境互相适应的新机制,从而适应不断变化的肿瘤微环境的新概念;靶向新发现的巨噬细胞在临床前动物模型中成功抑制软脑膜转移瘤的发展,为软脑膜转移瘤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方法;搭建了基于软脑膜转移瘤动物模型屏障组织的收集、处理与高通量测序的系列平台,开发脑脊液蛋白组学技术,为该疾病的诊断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迟喻丹青年研究员从临床难点出发,将科学研究与新技术开发有机结合,体现科技成果实用价值,为后续试验、开发与应用直至形成新工业化产品与新治疗手段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程田林青年研究员分享学术进展

程田林青年研究员介绍了最新创新成果:碱基编辑器研发。针对技术挑战,通过创新性的研究思路,程田林青年研究员已开发出一系列新型碱基编辑器并申请发明专利7项,实现了碱基编辑器领域的综合布局。相关研究及专利解决了脱氨酶底层专利问题,开发出迷你碱基编辑器,解决了传统碱基编辑器体积过大的难题;还发出具有多样化活性窗口和高安全性的碱基编辑器,可以更安全的编辑更多致病位点,为更多遗传病的基因治疗提供了技术保障。除临床应用需求外,碱基编辑器在药物筛选、作物育种等多个方面均有应用前景。

李博青年研究员分享学术进展

李博青年研究员就“多光子成像与全息光刺激系统”介绍了一种高性能多光子显微镜与全息光刺激系统,以满足神经科学和生命科学领域对高精度活体成像与光遗传学刺激的需求。通过独特的技术优势,该系统将具备超大成像视野、更深的成像深度以及适用于大型动物研究的自由平移和旋转功能。此外,该系统还具备高精度光遗传学刺激能力,可实现同时刺激多个细胞。李博青年研究员开发的多光子显微镜与全息光刺激系统在性能上具有明显优势,有望打破市场垄断,满足国内外科研机构对高性能活体成像设备的需求。

沙龙组织者、复旦上医科研处主管成果转化的副处长、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专家陈向军教授作为临床科学家,正在探索营造复旦医药技术转移转化领域中的创新、务实、专业、无忧的“生态圈”,其中“worry-free(无忧)转化”是医学科研处“Umbrella计划”的核心内容,由知识产权律师和专利律师事务所支持。科研处姜红处长也对生物医药领域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难点、痛点,进行了深度剖析。接下来的圆桌讨论环节,嘉宾们围绕着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遇到的法律法规适用问题、成果转化项目启动资金筹措方案、防范专利评估风险等展开深入交流讨论。值得一提的是,往期的路演项目也都以展架的形式在会场一一呈现,方便感兴趣的嘉宾和项目负责科学家取得联系,接洽进一步合作。

制图:实习编辑:苏尧祎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