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标兵何以“实践出真知”?

作者:贾颖月摄影:受访者提供 视频: 来源:融媒体中心发布时间:2023-03-23

从机关到基层先后挂职锻炼,五年六进三峡记录家国记忆。手写书信结对帮扶西部学子,奔赴各地探究能源转型课题,课上书写对人文教育的热爱,课外深入社区传播红色文化。仰望百年星光,阔步行万里路。他们是复旦研究生年度优秀学生标兵。

扎根基层,六进三峡,他是家国记忆的记录者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秘书处编辑、上海市世界史学会秘书、系团委副书记、系研究生会执行主席……历史学系2020级硕士研究生于鑫,拥有多种不同身份。他希望自己在这些身份中实现自我价值,更回馈社会。

于鑫代表湖南街道于上海市基层团组织典型选树互访互学会发言

“讲政治、求学问、有公心”,构成了“三维立体”的他。研究生新生骨干培训班的经历,记录了初入复旦校园时于鑫的初心,而加入复旦大学博士生讲师团党史宣讲团并参与筹备建党百年宣讲工作,则一次次增强他以历史之渊博讲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感。从机关到基层,多次政务实习实践更带给于鑫深深感触。

“做一日服务工作,悟一日生活不易,感一地民众诉求,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就要知道应该付出的辛苦和努力。”他说。于鑫先后在中共湖北省委、中共大理州委、上海市徐汇区湖南街道等5个单位部门挂职锻炼,深入基层一线。在湖北省委实习期间,他以历史笔墨书写党的光辉历程,参与编撰了《中国共产党湖北历史》和《湖北党史大事》。挂职湖南街道团工委副书记期间,他参与了上海市基层团组织典型选树,也看到了青年学子参与美化城市空间,“以小见大”地进行社区空间营造设计,有再开发再利用街道花架,还有被改造成上海市花白玉兰造型的社区车站。而在中共大理州委的实习经历,让于鑫对组织人事工作有了更多了解。他说:“档案材料如何处理,保密工作如何到位,需要非常严密仔细的工作态度和踏实付出的工作精神。不出纰漏,是这份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对党和人民的庄严承诺。”

于鑫参与优秀大学生见习锻炼项目总结交流会

历史人对于守护国家文化记忆的责任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于鑫脑海中。作为系研会负责人,他经手了50余项社会实践,获评了“复旦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奖”。他和团队开展了“三峡文物保护者口述史”项目,五年时光,六进三峡,走访50余县市、60余家单位,形成超过200万字的百余位三峡文保工作者采访文稿。

2022年初,作为历史学系研究生会主席,于鑫先后组织举办了“导师面对面”交流会、战“疫”主题摄影作品征集活动、线上“来福”云歌会、第一届“博思”史学论坛等多场学术文化活动,积极服务院系师生。“最好的满足就是给别人以满足”,以平凡之姿守护校园,他坚信有一分光,那便发一分热。

未来,于鑫也将继续身体力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不做坐而论道的清谈客”的谆谆叮嘱,秉持历史人之精神,做好学问,正派做人。

交叉融合,实地调研,他是探究双碳战略的社科生

“信笺结谊,互动连心”,一封又一封书信跨越地理阻隔,牵起了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张家豪和四川、贵州山区两所中学学子的心。作为项目组织和参与者,对张家豪而言,见字如面的书写绝不只是简单的“千名党员下基层”暑期实践专项,更是为促进西部地区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他回忆起在信纸上一笔一划、字斟句酌的熠熠夏日:“只要有一段话或者一句话能帮到结对的同学,我都会觉得很开心。”其中一位学生给张家豪的信中写道:“这是我写给外面城市人的第一封信,我一定努力学习,去告诉外面的人我们也可以走出大山,也可以成功。”读罢,张家豪也想到了曾经的自己,感慨而又感动地在信中写下了“自强不息,天道酬勤”八个字并鼓励对方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张家豪在图书馆

如果说结对帮扶时的书信是温暖的,那么在理论研习和实践调研中,张家豪的文字则是严谨而专业的。

纯粹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驱使这位“非典型”社科生探索不同知识领域。本科主修社会学的他还辅修了经济学第二学位,电气工程、计算机等理工科课堂上,也都留下了他的身影。说起为了旁听其他院系课程不倦往返于不同校区的经历时,张家豪说:“我喜欢不同学科看待世界的不同视角,这让我着迷。”

这份对知识的“迷恋”促使他跃身更专业的学术研究。2022年,他独立撰写的文章入选了中国人口学年会。目前,张家豪先后深度参与4项重大研究项目。在不断增加知识储备并拓展学科视野之余,长期以来,张家豪密切关注可持续发展领域相关问题。他深入学习理解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双碳”重大战略目标,更深知“双碳”目标的实现,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在兴趣和对国家战略关注的驱使下,张家豪选修了学院能源研究相关的课程,并以此为契机开展“双碳”与新能源电力课题研究。

张家豪在第二届长三角人口发展论坛作口头报告

在科研过程中,张家豪始终秉持青春报国的理想信念,坚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他先后参与负责完成我国电力生产消费与清洁高效发展、新能源电力发展,及“双碳”目标下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等研究课题,并绘制出我国电力流向与清洁高效发展路线能流图。

从资料收集到数据分析再到实地调研访谈,从上海、江苏到山西,作为实践项目负责人,他带队奔赴祖国各地实地调研半个月,开展10场与当地政府部门、火电厂、电力交易中心、光伏电站等多个部门的座谈,形成深度调研报告,系统涵盖了传统电力转型、新能源电力布局、电力市场化改革、区域电力发展等内容。

张家豪实践调研光伏电站

“是兴趣使然,更是使命担当。”张家豪愿做一位执笔者、一名行动家,努力在学业、生活和工作中克谦克谨,在探究和实践中踏遍绿水青山。

深耕课堂,钻研学术,他是人文教育理想的践行者

怀揣对“人文”二字的憧憬,中国语言文学系2021级硕士研究生曹禹杰叩开了复旦的大门。他用六年时光不断追问人文教育对于时代和民族的意义,也在求学问道中领受、传承和弘扬人文精神。

曹禹杰在第392期思南读书会

《鲁迅的七堂语文课》现场

如何将人文知识转化为教育实践?曹禹杰不断思考这个问题。“现在年轻人有知识、有才干,要让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这是百岁新四军老战士王湘老先生对参与编录《从抗日烽火到新时代 新四军老战士的百年征程》一书的青年们的嘱咐,也深深烙印在曹禹杰的心中。

曹禹杰认为,人文情怀绝不只是理论层面的抽象演绎,还应当通过实践行动辐射四方。撰文发刊、参与学术会议、组织读书研讨小组……专业学习锤炼了他的学术功底,引领他去探索更广阔的天地。他将所思所学转化为实践动力,挖掘上海红色文化基因,在社区讲授《聂耳在上海》等微党课。他在本科时积极对接研支团成员,调研凉山州向荣中学的学情。2022年上半年,他团结党团力量,在班中组建了29人的团队,发起“‘钟文新语’人文素养拓展微课堂”,立足语文教材录制20门人文微课,践行“文化育人、教育共享”理念。同期,曹禹杰带领团队主动和上海市团委“爱心云课堂”对接,面向抗疫医务子女开设系列直播“云陪伴”,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努力让抗疫一线奋战的医护们安心、放心。

曹禹杰回到高中母校参与招生宣讲

分享复旦通识教育创新突破

六年间,曹禹杰逐渐坚定将人文教育作为人生的事业和使命,在课堂内外书写对教育的热爱。作为复旦通识教育采编部负责人,他曾带领团队制作了15期“课堂链接”,深度报道通识教育创新的多重路径。回到高中母校招生宣讲时,他也不忘曾受过的教育,回馈母校培养,助力学弟学妹们圆梦复旦。连续4年担任助理辅导员,服务3个院系、8个班级、800余名新生,曹禹杰以学习指导为主线,以服务奉献为根本,深耕课堂,在担任课程助教、研讨课主持人和联合授课人时,他往往由文学作品和人文主题出发,引导学生探索如何让自我的青春成长和时代的改革创新同频共振。此外,他围绕《“探界者”钟扬》等课文探讨人文教育议题,发表了2篇文章。

曹禹杰给周末先修学堂的同学讲解冯至《十四行诗》

参与复旦周末先修学堂教学工作,报名交大附中的教学实习,担任哈佛中美学生峰会教学志愿者,加入沉浸式大语文时光空间的创业团队……种种经历都给予了他充分探索和实践人文教育前景的契机。

他说:“恰恰是在临场实践中,我意识到了抽象的理论、高远的设想与具体的教学之间是存在距离的,唯有在一次又一次的试错、打磨、复盘中,才能逐渐领悟如何把控课堂的节奏、安排学生的互动,调整板书的设计以及转化使用课堂中的生成性元素,真正上好一堂课。”

未来,曹禹杰希望将学识与实践转化为探索语文学科教育的舟楫,遨游于科研学术育人的瀚海。

制图:汪洋实习编辑:章一诺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