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复旦标兵的“B面”青春

作者:刘玥摄影: 视频: 来源:融媒体中心发布时间:2023-01-28

复旦标兵是他们共同的称号,学业上的优秀是他们为人熟知的“A面”,而他们的“B面”青春同样熠熠闪光。复旦大学年度优秀学生标兵、优秀学生干部标兵和优秀学生集体标兵日前出炉,复旦君将陆续推出系列报道。让我们一起聆听标兵的故事,汲取榜样的力量。

战场无论在哪,都要做个好兵

受红色军旅影视作品和“军事迷”母亲的影响,“做个军人”的梦想,自幼时便深深扎根于郭繁颖心中。高考后,她进入复旦附属华东医院临床医学(五年制)学习,但儿时的军旅梦,一直都在。

大二偶然看见校园中的征兵横幅,她几乎毫不犹豫就报了名。那条横幅上写道,“我爱你的方式,是许你一个安稳的家国。”这句话让郭繁颖至今回想起来,仍觉“振聋发聩、满腔热血”。

进入军队后,郭繁颖发现,军旅生活并非原先想象的那样“金戈铁马”,日复一日的军事训练、频繁的体能考核才更接近军队真实的日常。有过落差,也有过迷茫,但郭繁颖从未后悔参军。她说:“我始终为我是一名军人而骄傲,若有战,召必回。”

早上六点起床集合、晚上十点熄灯,每天100个俯卧撑、100个仰卧起坐、100个深蹲……新兵营的三个月,让郭繁颖完成了从学生到军人的蜕变。队列、战术、格斗、投弹、射击等十项考核指标,她交出了一份近乎完美的答卷。

在扛数十斤线缆爬墙头、入井底的女兵班长身上,郭繁颖看到了“光荣在于平淡”的真正内核。担任通信站话务员和基地政工部新闻报道员的她,也不断思考如何在有限时间里为军队、为国家贡献力量。

两年间,郭繁颖先后在军政内网、“我们的太空”微信公众号、《解放军报》、《战略支援报》等媒体累计发表文章七十余篇。作为唯一一名义务兵选手,她参加“四会”政治教员大比武并荣获师级单位第一名,还前往新疆、甘肃多地巡讲,将基层官兵动人的坚守故事,讲述给更多人听。

重回校园的郭繁颖,经历了一段艰难的适应过程,但军队两年对身体和精神的磨砺,让她更加成熟和自信。“吃过部队的苦,现在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觉得总有解决的办法。”郭繁颖坦言,自己没有什么成功的捷径,所做的就是不断调整学习方法,努力吃透每个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点。每个背着书包走出图书馆的凌晨,总让她回想起那些走下岗亭的深夜。

功夫不负有心人,郭繁颖大四学年综合考评院系第一,获评国家奖学金,并成功申请一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获复旦大学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望道”项目支持,目前已推免至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科攻读科研型硕士。

“退伍不褪色”,作为学生党员和退伍军人,在去年春季疫情形势严峻之时,郭繁颖第一时间加入华东医院疫情防控青年突击队,协助完成网格化核酸管理、物资发放、人员信息填报等多项任务,“白+黑”、“5+2”是她工作的常态。

“我曾是保家卫国的战士,日后将是护卫人民健康的战士。”无论战场在何处,郭繁颖都将始终以“一个好兵”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脚踏实地,不负韶华。

是辩手,是编辑,也是志愿者

专业绩点排名院系第一,获评国家奖学金、上海市奖学金……法学生韩时东在许多人眼中,是一名标准的“学霸”。

“辩手”则是韩时东的另一重身份。他曾先后获得华语辩论世界杯2020赛季上海赛区冠军、复旦大学第二十届系级辩论赛冠军、全国民商事模拟法庭优秀辩手等荣誉,并担任复旦大学法学院辩论队队长。

在他看来,辩论与法学专业学习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因为“辩论是一个挖掘命题底层冲突的过程,它所锻炼的批判性思维,恰恰是学术研究的开端”。专业学习之余,韩时东不断思考法律底层原理和实践的衔接问题。他在动产担保法领域深入钻研,通过广泛观察美国、日本、我国台湾地区的法律实践,并回归中国大陆的立法与实践现状,提出了动产担保法治最优设计的初步构想。该研究选题获复旦大学科研学术项目“卿云计划”的认可。

怀揣对学术最初的热爱,韩时东加入了复旦大学法学院学生学术刊物《阶梯》编辑部。从写稿人变成审稿人,在担任《阶梯》主编的两年多时间里,他审阅了近三十篇朋辈优秀论文,选择其中十余篇分三期出版,并在疫情期间完成了期刊的电子化工作。

“学术为业,由己及人”,韩时东希望能够尽自己所能,带动身边更多同学参与学术讨论和学术问题的研究。大三上学期,他创办了法学院第一个本科生自主自发的研习小组,通过“主讲人领读报告+同学提问”的方式,针对《民法典》颁布后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成果进行研究讨论。作为研习小组发起人,韩时东率先上台开讲,报告反响热烈,截至目前共吸引到法学院近百名本科生参与,共对《民法典》三百多个条文进行了针对性的报告。

在老师的言传身教、朋辈促进和不断深化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韩时东逐渐明确了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即将法学研究作为其一生的志业。“下定决心做学术,这是一个非常纯粹和顺其自然的过程。”韩时东说。

一名合格的法律人,应该具备怎样的素养?韩时东觉得,不仅要有精英的意识,更要有大众的情怀,特别是为人民服务的态度。

他积极参加各类法律援助服务,担任复旦法律援助中心志愿者、上海市老年人法律服务中心值班志愿者,以所学为所用,连续三年通过线上线下值班相结合的方式,累计回应各类案件共二十余起、服务时长超六十小时,案件回应率达100%。针对民间借贷、消费者保护等系列问题,韩时东通过“小援说法”线上普法广播剧的方式阐述其背后的法律问题和法律依据。“普法和做学术一样,要用最简单的话把复杂的、大家关心的问题说清楚。”他说。

基层志愿服务,让他了解到广阔世界的本态,也进一步明晰研习法律的初心。以规则之治实现每一个人民群众心中的公平正义,将是他一生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未来,他将进入北京大学法学院继续深造,将个人事业与党和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相融合,做一名勤学善思、德法兼修的时代新人。

拿下英文演讲全球总冠军,当上基层门诊导医

2022年5月14日,时隔17年,杨康绮成为国际公共演讲史上继刘欣、夏鹏后第三位夺得IPSC全球总冠军的中国大陆选手。

作为复旦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2020级本科生,杨康绮在大学期间多次参加国家级、世界级的英语演讲与辩论赛事,获得第26届中国日报社“21世纪杯”英语演讲比赛大学组全国总冠军、第四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全国特等奖(冠军)、“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季军等多项荣誉。

“这是一群人共同奋战的结果。”杨康绮谦虚说道,是指导老师一遍遍帮助打磨和不断鼓励、疫情期间在寝室备战时室友的包容、学校的大力支持,让大一对演讲还是“一张白纸”的她,走到了今天。

实际上,对杨康绮而言,这些荣誉也是“意外收获”。相比于比赛名次,她更在乎演讲本身:“我很少为比赛预设结果,而是更希望能将我的思考和观点传递给更多人。”

如何才能让演讲真正打动人心?医学生的身份,为杨康绮提供了一个看待问题的独特视角。在2022国际公共演讲比赛IPSC全球决赛中,她从自身出发,以“医疗决策共享”“赋予女性关爱”为主题发表两次演讲。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白衣执甲”背后,医生也是普通人,但他们永远都在“拥有希望并给予希望”。杨康绮讲述了作为医学生曾有过真实的迷茫和恐惧,用对生命的敬仰与执着的情怀,感染并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听众。

当IPSC预选赛宣布晋级名单时,组委会的惯例是先报国籍再宣布姓名,杨康绮听到自己的名字与祖国相连,“那一瞬间的自豪感喷涌而出。”在这一刻,她也真正意识到,站在国际舞台上时,自己的使命是要向世界展现中国青年的思考,传递中国青年的声音。

讲台之下的杨康绮,也是一名用实际行动践行“为人群服务”理想的复旦医学生。作为基础医学院分团委学生会学术部部长,她组织参与数次“正谊学者”评选、学术节讲座、线上科研分享会等活动,主动承担学校抗疫志愿服务,多次负责校园核酸采样辅助、PDA扫码等工作。

假期返乡期间,了解到基层医院疫情常态化防控下医务人员疲劳“作战”的情况后,杨康绮还主动申请到宁夏第五人民医院担任门诊导医,为就医患者提供就诊科室引导服务,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过100小时。“作为一名医学生,更应在这时候挺身而出,全力以赴。”她说。

未来,杨康绮希望能用从容和热忱去拥抱未知,与时间赛跑、同病毒斗争,不断精进专业能力,做到在面对病患时,拥有让他们能“以性命相托”的底气。

制图:实习编辑:严静雯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