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忆二级教授|杨毅:教研不忘爱国本色

作者:摄影: 视频: 来源:医学宣传部发布时间:2022-07-25

编者按:赓续先贤初心,汲取奋进力量。

在上医95年的奋斗历程中,无数上医前辈严谨治学,医德高尚,对上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956年,经中央核定,上医有16名一级教授,22名二级教授。这些教授都是各学科的先驱者、奠基人或领军人物。

他们在医学教育岗位上以身示范、立德树人,在救死扶伤的事业中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为我国现代医学教育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杨毅(1904~1973),湖南长沙人,上海医科大学(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药物化学专业教授,研究生导师。1931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医学系药学科,并获药学学士学位。曾任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生药学科研究员、新星药厂研究所所长、同仁大学任教、大同大学化学系教授、北洋药厂研究室主任、上海市卫生局技正等职。1952年,杨毅调入上海第一医学院(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药学系,后任药物化学教研室教授、主任,药学系副主任等。

杨毅原名杨文静,曾用名杨敦仁。1918年,14岁的杨毅东渡日本求学。1931年学成归国后,他在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生药学科任研究员,曾研究中药丹参等中药化学成分,并取得了一定成绩,期间还于1939至1944年兼任新星药厂研究所所长。1944年,他在同仁大学任教,讲授化学。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于1945年至1946年,任上海市卫生局接收专员。1947年制1952年,他担任大同大学化学系教授,主讲制药化学,同时还讲授有机化学、有机分析等课程,期间还于1949年至1950年,在北洋药厂兼职任研究室主任。1951年至1952年,他出任上海市卫生局技正,管理监督上海市所有药厂,对当时上海制药工业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1952年,院系调整,杨毅调入上海第一医学院药学系,开始着手筹建制药工程教研室,并为药化专业学生开设有机单元课程。1953年,他担任药物化学教研室教授、主任,1957年又担任药学系副主任。

杨毅擅长药物合成,他改进了斯锑芬(灭疥药)的合成路线,为上海解放初期因治疗“日本血吸虫病”而荣获上海市政府奖金1000万元(当时通用法币)。爱国自律的他,积极响应国家抗美援朝的号召,将这笔奖金全部捐献给了国家,此举一时被传为佳话。此外,他对子女的要求也十分严格,还在解放初期鼓励和支持其独生子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杨毅曾任1953年新中国首版中国药典编委会通讯委员,并参加卫生部全国统编教材《药物化学》的编写工作,开设有药物化学、单元作业、有机合成反应等课程。1959年,杨毅开始招收研究生,共培养3名研究生。

相关阅读|名医名师|杨毅教授为我打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国家药学事业的发展,急需加速培养原料药、制剂生产和药品质量控制的药学人才。杨毅教授擅长药物合成,1952年来到药学院后,急国家之所急,他大胆进行教学改革,亲自着手筹建制药工程教研室,并运用自己在药物合成方面的优势,开设“有机单元合成反应”、“制药化学”等新课程。没有教材,他就从日文版的《有机反应》翻译、编辑,与诸志义和周锡瑞两位青年教师一起刻写、油印成学生教材。杨教授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实验教学,在实验课中增加了药物合成实验内容,强化基本操作。在加强“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三严”(严格的要求、严密的方法、严肃的态度)的训练方面,从最基本的拉玻璃毛细管、橡皮塞打孔,直至安装仪器、正确使用分液漏斗等,他都亲自作示范操作。他言传身教、严格要求,为青年教师树立了榜样,也给刚入门学习药物化学实验基本功的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59年,我在本校药学系本科毕业,有幸成为杨毅教授的研究生。这是新中国成立后药学系首次招收的研究生,杨教授十分重视,并认真地为我排了学习课程。我大学时学的是俄语,未学过英文,考虑到药学方面的参考资料绝大部分是英文,在选修外语课程时,他建议我改学英文,我接受他的建议。但当时上医外文教研室还没有对研究生开设英语课程,杨毅授就在百忙中抽时间亲自教我学习英语。他采用独特的教学方式,特别强调语法结构,找出英语和汉语语序的差异,并结合阅读业书刊,积累大量词汇。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我终于能阅读专业刊物;第二年,他又亲自教授我日文,因为当时学校要求研究生学习第二外语。

课题研究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个阶段。开始时,杨教授让我做他的利血平全合成项目中有关吲哚部分的内容,训练我药物合成实验基本功。通过几个月实践后,进行研究生研究课题的遴选时,他鼓励我自己先提出研究课题,因为杨教授很注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的研究项目“氯霉素合成中拆分出的无效对映体的利用问题”是由我提出,经他认定而确定的。这一项目既有理论价值,也有实际应用意义。在确定具体内容前,我查阅了近300篇氯霉素有关化合物化学的文献资料,总结前人的经验,提出自己的研究内容和方法。他经常对我说:“研究生教学就是培养他们懂得如何根据社会需要,寻找科研课题,提出研究目标和解决方案,在研究实践过程中培养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杨教授对我的实验工作要求特别严格。他强调:每次实验,事先要做好准备;实验过程中要仔细观察,随时作详尽记录,实验做到哪里记录也到那里,不允许做回忆记录;并要求从观察到的变化、现象与反应同理论联系起来思考,这样才有体会和长进。他总是说,很多发明、发现就是在实验过程中昙花一现时被抓住而最后被发现的。

杨毅教授平时说话不多,但对工作和学生要求严格,一丝不苟。他给我打下的外语基础和一整套药物合成的理论和科学研究的方法,使我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 周智善撰文,片段节选自《复旦名师剪影(医学卷)》,标题《名医名师|杨毅教授为我打基础》为本公众号(复旦上医)添加。

制图:实习编辑:罗钰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