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思勉原创奖获奖名单公布,复旦大学2位人文学者获奖

作者:摄影: 视频: 来源:文科科研处发布时间:2022-01-12

日前,第五届思勉原创奖发布评奖公告,7位学者及其作品分获第五届思勉原创奖、思勉青年原创奖及思勉原创奖提名奖。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陈尚君教授所著《全唐诗补编》(中华书局1992年出版)获得第五届思勉原创奖,哲学学院徐英瑾教授所著《心智、语言和机器——维特根斯坦哲学和人工智能科学的对话》(人民出版社2013年出版)获得第五届思勉青年原创奖。此届思勉原创奖,我校2名学者获奖,实现历史突破。此外,另有2名复旦校友获奖。

思勉原创奖获奖成果介绍

陈尚君《全唐诗补编》,中华书局1992年出版。

《全唐诗补编》是陈尚君教授的第一部专著,全书包括两部分,一为《全唐诗外编》删订本,为第一册;二为陈辑《全唐诗续拾》,为第二第三册,是对三百多年前清康熙年间所编《全唐诗》九百卷的全面系统补充失收诗歌的专著。清人所得为2567人诗49403首又1555句,陈辑连同王重民、孙望、童养年三先生所得,补诗超过6000首,新增作者约七百人,是二十世纪唐诗补遗的集大成之作。此书初稿成于1985年初,经中华书局审读退改后,于1988年增补定稿,总约125万字。

评奖组委会评语

该著作的原创性在于:此书为辑佚之作,虽然前代学者亦曾在此领域有所开拓,但就辑补的诗作和增添的诗人之数量而言,皆不能与本书比肩,此书实为对《全唐诗》数量最大的补充,对了解唐代诗歌的整体面貌,具有不可替代之价值。其辑录与考订不仅迈越前贤,亦代表当今最高学术水平。不仅为唐诗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新材料,也拓展了唐诗研究视野和方法,是一部具有填补空白价值的重要文献学著作。

思勉青年原创奖获奖成果介绍

徐英瑾《心智、语言和机器——维特根斯坦哲学和人工智能科学的对话》,人民出版社2013年出版。

人工智能科学是全球学界热点关注的重要学科之一,但目前国内关于人工智能科学的书籍都是从科学和工程学角度书就的,从哲学角度对于人工智能问题的关注,还相对稀少。早期的人工智能专家的研究野心是,要通过机器模拟的方式来全面复制人类心智活动。正是因为看到了哲学和人工智能之间的内在关联,现在西方已经有一门比较火热的新哲学分支,就叫“人工智能哲学”,甚至有专门刊物,如《机器和心智》。但汉语哲学界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还没有全面跟进。因此,该书向读者介绍了人工智能科学的基本发展历史和基本技术和“工智能哲学”这门哲学分支的大致发展情况,并在维氏哲学和知识表征、自然语言理解、机器人、非单调推理等人工智能子课题之间搭建桥梁。

该书的学术创新体现在:第一,打破国际学术界认为维特根斯坦哲学无法与人工智能进行积极思想联系的定见,为一种维特根斯坦式的人工智能哲学的样貌进行了勾勒;第二,在人工智能哲学的理论阐述中利用非公理化推理系统进行了大量的技术建模尝试,由此完成哲学思维与工程学思维的相互对接;第三,针对人工智能学界过于依赖深度学习的现状,提出基于小数据技术的通用人工智能的建模新思路;第四,针对说汉语的人工智能技术使用者的现状,提出了一条基于汉字认知建模的自然语言处理系统构造新思路。

评奖组委会评语

该著作的原创性在于:该书是现代外国哲学领域内的鼎力之作,创新性地在维特根斯坦哲学与人工智能科学之间搭建了一座互为裨益桥梁,在国内哲学界和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学术创新性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为当前和未来中文世界深入思考和探讨人工智能的哲学基础及相关哲学问题开启了一个起点,也准备了初试的平台。

思勉原创奖简介

为纪念我国现代著名史学大家吕思勉先生,传承中华优秀人文学术传统,推动文化传承创新,鼓励当代人文学者潜心研究、勇于创新,产出国内一流、国际有学术影响的原创性精品力作,2011年设立了思勉原创奖。

思勉原创奖每两年举办一届,通过海选提名、专家推荐、学者票选、问卷测评、同行审读以及专家终审会等程序后,确认入围成果。入选成果,限于改革开放以来人文学科领域首次出版、具有重大影响的原创性学术成果。目前,思勉原创奖已被列入教育部认可的人文社科类奖项。

历届获奖名单

除了上述两位获奖者,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历届思勉原创奖获奖名单中都有哪些复旦人:

据悉,为进一步推进“双一流”建设,构筑和加强一流的学科学术体系,产出一流学术成果,近年来,学校文科科研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复旦大学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目标,聚焦“重大基础性研究”和“文化传承创新”,推出了系列校内支持举措。如,实施“复旦大学人文社科先导计划”和“复旦大学人文社科先锋计划”,对人文社科研究前沿领域重大预研项目和重要学术、资政成果进行早期孵化和培育;推出“人文社会学科传世之作学术精品研究项目”,重点支持人文社会学科的基础研究,以形成传世之作学术精品。截止目前,我校传世之作学术精品研究项目已达24项。以上举措形成了我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以科学研究带动成果产出,以学术成果再反哺科学研究的新型“组合拳”,为“产出一流作品,推出一流学者,带出一流团队,建设一流学科”提供了坚实支撑。

制图:汪祯仪实习编辑:王风范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