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老西藏精神”,听复旦上医人的援藏故事

作者:陈思宇摄影: 视频: 来源:医学宣传部发布时间:2021-10-13

819日,在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西藏日喀则,周坚送回了又一批和他并肩奋斗了一年的援藏队员们。

这是周坚来到西藏的第二个年头。2019714日,周坚背起行囊,自上海启程,飞往西藏日喀则。这位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主任医师作为上海组团式第九批援藏医疗人才,挂职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开启了为期三年的援藏之路;而在此前,他刚结束了两年的援助摩洛哥任务。

历年来,复旦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高度重视援藏工作,积极落实国家和上海市的各项援派任务,自2013年以来累计派出各类援藏医疗干部人才118人次,定点支援日喀则市人民医院等各类医院。目前复旦上医有14位医疗干部人才在西藏各个医院坚守岗位,在雪域高原上续写着一个个动人故事。

迎难而上,“援藏任务一天也不能松懈”

奔赴西藏之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张迅医生有些许焦虑:“肿瘤医院涉及甲乳、乳腺浅表这一类的疾病比较多,但是日喀则这边的超声科主要是做产科、儿科和心脏超声,我一直担心自己主攻的业务方向不能完成好任务。”

在周坚的鼓励下,张迅主动找到当地超声科主任沟通,详细介绍了自己的所长,并根据当地实际需求分类分级地制作了示带图。一年下来,张迅完成了10次穿刺介入术,还成功申报了上海市科委的一项关于穿刺的课题,想用更多的研究成果反哺西藏百姓。

图为张迅正在为患者做检查

“我感触最深的是,在西藏,除了做好业务,更为关键的是沟通。作为援藏主任,要做好跟院领导、援藏队各个主任以及科室藏族、汉族等不同民族成员的沟通。”张迅说。

正如张迅所言,在西藏,援藏医疗队员们一方面要用专业技术为病患服务、提高当地医疗水平,另一方面要不断突破局限、实现从无到有。

图为周坚(图中)在西藏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开展乳腺癌手术示教

妇产科医院财务科的“90刘庆荣是这批中最年轻的上海援藏队员。之前日喀则市人民医院门诊只能收取现金,账目管理容易有漏洞,我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实现医院的数字化支付,优化财务管理系统。经过多方协调,202012月,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全面实现了数字化支付。硬件到位后,刘庆荣开始补足软件。除了专业培训,他还不断鼓励医院财务人员去考会计师。

“不久前小刘的父亲过世了,他回家安顿好母亲,没几天就又赶回日喀则。他一直惦记着这边工作任务重,一天也不敢耽误。”周坚说。对此,他自己也深有体会:援摩时母亲去世,援藏时父亲去世,是周坚最痛心的过往。可深受医生父母的耳濡目染,他深知患者的病情不能耽误,在安顿好家里后又匆匆赶回。

图为工作中的刘庆荣

在高原之上缺氧导致的头痛不时困扰着援藏队员们,一年不到,队员们的头发纷纷斑白。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复旦上医的援藏干部工作在一起、生活在一起,个个发挥所长,把这个团队变成了一个家。张迅成为队里的“开心果”,有他的地方就充满欢声笑语;刘庆荣是队里的“厨神”,一有空就自己买菜变着花样给大家改善伙食;医学装备科的邵鹏是“生活委员”,大到供氧设备、小到生活设施,一旦出了故障都找他来报修;周坚则是家里的“大管家”,队员们遇到困难找他谈心,有他坐镇大家都很安心。

图为正在工作的邵鹏

急当地所急,把暖心故事写在雪域高原上

心脑血管疾病起病急,把握急救时间至关重要。然而,西藏地区地广人稀,导致送医时间较长,且当地老百姓缺乏看病意识,大大增加了患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全面提升西藏地区的卒中防治水平迫在眉睫。

响应上级组织的援藏形式,2015年起,华山医院每年选派业务精湛的神经外科专家参加上海市组团式援藏医疗任务,长期支援西部(西藏)脑科中心建设工作。201912月,日喀则地区脑卒中中心正式挂牌。目前,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卒中中心已具备24小时进行溶栓和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能力,能够常规开展动脉瘤的开颅夹闭与栓塞治疗,并已开展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内镜下脑内血肿清除术等手术。

对于下一步工作,华山医院神经外科高年主治医师李培良介绍:“日喀则市人民医院的医生能力和硬件设备都已达到了高级卒中中心的标准,我们希望能把技术下沉到县级医院,对当地医生识别和抢救卒中患者的能力进行培训,再往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卒中中心进行转诊,从而完善三级诊疗的构架和网络。”

图为李培良(右四)在定日县对当地医护人员开展卒中诊断救治培训

和李培良一样,来自各家医院的上医援藏队员们也都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奋斗着:

作为甲乳专家,周坚配合日喀则市卫健委开展“两癌”筛查工作,截至今年5月,已指导完成日喀则市全部18个县的卫健委和医院的患者初筛。与此同时,周坚还申请到一个西藏自治区的自然基金项目,希望能在援藏的最后一年再为当地的乳腺癌诊疗工作做出一些贡献。

图为周坚在为百姓进行双侧甲状腺检查

20213月,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援藏专家张震为患者实施了日喀则市人民医院第一例十二指肠溃疡伴出血的内镜下电凝止血术,挽救了患者的生命,也避免了患者承受手术创伤痛苦。

援藏医生又被称为“辫子医生”,图为工作中的张震医生

援藏队员们的技术和爱,被西藏同胞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岗巴县人民医院担任医务科科长的国家卫健委选派援藏医疗干部、中山医院耳鼻喉科主治医师伍大权讲述了这样的故事:一位突发主动脉夹层的患者和一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都是经由援藏医疗队员介绍到中山医院治疗后得救的。“我们的任务就是尽量让这些治愈的故事在高原上多发生一些。”

柔性援藏、长期援藏,

变“输血”为“造血”

地处藏南谷地的岗巴县全县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是西藏海拔第三高的县。来自中山医院的3名医生在岗巴县人民医院开展援藏工作,前不久,他们刚协助医院完成二乙医院的评审工作。

中山医院对口帮扶岗巴县人民医院医疗队队员梁立(图中)、孙达龙(图左)、伍大权(图右)

“我们的任务不仅是帮助病人解决问题,还要给当地医生提供指导。”中山医院消化科医生孙达龙是国家卫健委选派的援藏队员,在岗巴县人民医院担任科教科科长,“除了线下定期开展培训,还会请上海专家线上教学。我们的工作不仅仅在岗巴,也会辐射到日喀则其他县医院。”

队员家属也主动担起了支援援藏的任务。每一位援藏专家的背后都是一家人的共同奉献:李培良接力妻子——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医生邱晓頔的援滇精神,将大爱带到西藏;针对西藏百姓皮肤问题频发的情况,张震的夫人——华山医院皮肤科医生刘晔赴藏探亲期间为医护人员做了一个精彩讲座。这已然成为来自复旦大学各家附属医院探望援藏队员的“标配”,做报告、送药物……这被称作复旦上医人的柔性援藏。

图为演讲结束后刘晔在现场义诊

除了知识上的查缺补漏、操作上的手把手教学,一批批援藏队员们还在共同践行一个目标——长期援藏。

复旦上医选派的援藏干部建功高原。援派期间,他们尽心尽力建设科室,积极深入临床第一线,悉心做好带教工作,参与多学科疑难病例讨论和远程会诊,制定个体化的精准治疗方案,帮助提升年轻医生的临床技能和理论水平,积极参加各类基层医疗帮扶工作,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助力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成功建成三甲医院,促进了西藏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一年援藏结束,眼耳鼻喉科医院主治医师洪汝建深感当地放射科人员对医学影像诊疗技术学习的迫切需求,于是在上海援藏医疗队的支持下,采购了大量的影像医学相关专业书籍捐赠给放射科。

洪汝建回忆,起初向当地影像科医生系统讲解影像诊断,但反馈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就拿鼻窦炎来说,因为当地一些患者不太注重口腔卫生,很多来看鼻窦的患者其实都是牙源性上颌窦炎,如果只是从放射科的角度在报告单上打一个‘鼻窦炎’,忽略了牙齿的问题,这样的治疗价值就很低。所以我跟当地医生反复强调,现在他们也都能够识别这样的病症。”

在日喀则,洪汝建还时常和当地医生一起,就不熟悉的病症查文献、开展病例讨论。“这样的反复示范教学,让他们了解了临床带教的意义。如今,本地医生上台讲课的积极性大大提升,能够保证每周上三次课以上。当地医生和医学生之间的‘传帮带’,正是一种变‘输血’为‘造血’的过程。”

图为洪汝建(右二)向当地放射科捐赠专业书籍

“我常思考:留下什么,带走什么”

“我常思考两个问题:一个是留下什么,一个是要带回去什么。”临别时,张震对西藏充满深情,“我们要把‘援藏精神’‘老西藏精神’带回到我们今后的工作中去;我们要把最好的技术留下,也要把从上海带来的软实力留下。”

20217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西藏,祝贺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看望慰问西藏各族干部群众。在见到被晒成了古铜色的援藏干部们时,总书记动情地说:援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崇高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显著优势。缺氧不缺精神,这个精神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你们在高原上,精神是高于高原的。

“总书记的一席话,令我们受到莫大的鼓舞。”援藏队员们说。“其实我们在西藏的工作就是‘为人民服务’。”儿科医院设备管理中心邵鹏说。“从中央、上海市,到我们的‘大后方’复旦大学、复旦上医和附属医院都对援藏工作大力支持。如今当地医院的硬件条件已经比较理想,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把资源用好用活用全。”

“正如总书记所说,援藏还要一茬一茬接着干,我们来西藏前,就做好了‘长期作战’的准备,一年年规划任务、一批批队员接力践行目标。”李培良说,“希望更多优秀的兄弟姐妹可以持续不断地来西藏日喀则,一方面为当地医疗事业做贡献;另一方面,我深深感到,援藏对于个人的提高是全方位的——在这里,我们不仅成长为一个技术更扎实、业务更全面的医学人才,也成长为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管理人才。”

2020年、2021年,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上海医学院党委书记袁正宏,上海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张艳萍分别带队赴藏慰问援藏干部。多年来,一批批援藏干部围绕着西藏自治区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发挥专长,将上医为人群服务的精神传递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援藏干部人才派出去,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作为‘大后方’,我们会进一步注重对援藏干部人才的关心爱护,为援藏干部人才开展工作创造条件、提供保障,努力当好他们的‘娘家人’。”袁正宏说,“下一步,要进一步发扬‘援藏精神’,努力创新从‘技术援助’到‘人才建设’的援藏工作新模式,积极推动日喀则市人民医院等各类援建医院的业务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援建医院的科研、教学和健康宣教等各方面的水平,留下‘带不走’的医疗人才队伍、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

制图:实习编辑:张洁玲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