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人的山野学堂:为传统古村落的活态传承,带去更多可能性

作者:金雨丰摄影: 视频: 来源:融媒体中心发布时间:2021-07-31

编者按:

2020年末,教育部推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包括线上一流课程、线下一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和社会实践一流课程五大类型。

以学生为中心、聚焦内涵发展,复旦一贯高度重视本科教育,将本科教育放在核心地位,致力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打造新时代优质本科课程。今天,让我们走进张勇、黄洁、洪浏老师的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

2021年7月8日,位于闽北山区的宁德市屏南县前洋村迎来十余位来自上海的“客人”——其实,从2018年起,除受疫情影响的2020年外,总有这样一批“客人”在每年7月上旬造访这个宁静的古村落。

前洋村村貌

看似来客,他们实则为村落的建设者。这支拥有多元学科背景的复旦师生团队将在前洋村进行为期11天的服务学习课程《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的现场教学。11天里,师生共同驻扎在村里,共同学习研讨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实地考察若干村落的营建布局、民居建筑构造,体验别具特色的民俗采风活动、采访整理属于前洋的人文记忆,最后完成各具视角的研究报告。

2020年,该课程作为实践课程被推荐并获得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走进前洋:在闽东群山中保护传统村落

入选2019年国家级第五批传统村落保护名录的前洋村,位于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双溪镇境内。这座地处半山坳的村落,青山环抱、草木葱茏,民居建筑沿着山体等高线内凹聚向分布。而这座鼎盛时曾有近200户、千余名村民的古老村落,随着人口流失的自然衰落,现在只有七八十位老人常居于此。

前洋村的人文资源丰富。7月10日,农历六月初一,同学们赶上一场专属于前洋村民的盛大节日,在村民们中间,采访并记录下眼前的热闹场面。

这是前洋每年例行举行的祭祀仪式。参加2019年课程的17级文博系本科生汤琪,也曾在通向村外的茶盐古道上偶遇祭神民俗活动——两位轿夫抬着一顶雕刻精致的小轿子,上面供奉着神灵牌位,后面跟着四五人敲锣打鼓排成纵队,走一段歇一段,一边燃放鞭炮。 

通过采访,汤琪了解到,每到六月初一,村民就会把地方神“刘四师公”从宗祠旁的阁间请出,用一顶已有二百年历史的神龛抬着“巡游”,至刘公岩下祭拜,完成后再抬回小庙安置供奉。

正在举行仪式的村民

前洋村还拥有不少形态各异的传统民居建筑。这些土木结构的传统建筑因得不到定期维护和修葺,正在逐渐衰败。曾选修过这门课程17级文博系本科生扎西罗布,今年又以助手的身份参与课程。2019年,他所在的小组结合专业优势,围绕“濒死”的老旧建筑展开实践项目,对前洋村部分废弃建筑进行实地测绘,包括建筑面积、体量、墙面高度、建房材料和工艺等,再运用专业软件制作建筑的数字化模型。

尽管一些建筑的设计建造并不符合当代标准规范,甚至门框会撞到头、连柱子都不一样高,给测绘带来一定麻烦,但扎西罗布说,这些建筑蕴含的机理具有独特的价值,对当代乃至未来的建筑设计很有启示。

扎西罗布和同学进行现场测绘工作

《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课程的开设,源于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高级讲师张勇在前洋村的古建修复。201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来到这里,被村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底蕴深深吸引,决定留下来带领村民一起修缮前洋村的传统民居,把这座传统村落打造成没有围墙的传统村落博物馆。

他的这一想法,得到了来自福建省住建厅和屏南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复旦大学教务处的指导下,张勇邀请复旦大学旅游学系副教授黄洁、社会学系青年研究员洪浏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开始了《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这门服务学习课程的探索。

“靠一个人、一个小团队是远远不够的。”张勇希望学生突破校园的局限,即使不能真正改变村庄,也应尝试作出相应努力。“关注、参与的人多了,好办法自然也会多。”

走进课程:在前洋大地上践行“知行合一”

从复旦到前洋,师生们乘坐4个多小时的高铁,再换乘近两个小时的大巴进村,在这个拥有700多年历史的村子里,白天考察、走访、调研,晚上听课研讨,下课后,大家回到住地,把椅子搬到院落里,一起讨论问题,一起看银河繁星点点……

作为通识教育选修课,该课程的选课同学来自全校各个院系专业,授课内容丰富多元。师生围绕生态环境保护、民居建筑修缮、民俗文化挖掘、旅游资源梳理、乡村基层治理等等内容,综合生态学、建筑学、民俗学、旅游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进行探讨式学习。

目前,课程采用“2+1”的学分形式,包含2学分的课堂学习和1学分的社会服务。目前,课程作为“复旦行知·服务学习”课程系列之一,利用暑期开课,已顺利进行三次。

复旦前洋书院课堂

“来到前洋,是一次肩负着多项任务的文化研修过程。”张勇强调。老师们为学生设计的日程表充实而紧凑。最检验学习成效的当属最后的调研汇报——每个小组需要接受来自任课教师、同学和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前洋村村民的集体评审。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开课伊始,黄洁就围绕“为什么要保护古村落”的核心问题,从历史纵深视角回顾了中国的乡村治理理论和实践进程,并结合农旅产业实践,向学生介绍当前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困境,带领同学通过案例研究探讨破局之道;张勇则用艺术学的眼光,介绍前洋村承载的东方艺术美学特征,讲述了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具体运用与实践体会。

“复旦人结合不同学科的理论知识,通过接续努力和指导实践,学以致用地保护一座具体的古村落,既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又为实证研究提供了理想的样本。” 黄洁表示,该课程作为服务学习课程,将传统授课和社区服务合二为一,引导学生有组织地将课堂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并通过反思强化教学效果,体现了复旦人服务社会的责任与担当。

2018年7月,复旦大学书院教育实践基地在复旦大学与屏南县政府正式签约后投入使用。这是在原民居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教学研讨空间,室内配备投影仪、话筒、无线网络等复旦常规教室拥有的硬件设施。不同寻常的是,这栋可容纳100人左右的“教室楼”设计顺应当地自然环境,借鉴宋代建筑风格,石板铺地,竹木为墙,梁柱保留木材的原生质感,整齐架设。墙面上,暖色调的灯光打在书法和花鸟画上,富有文化气息。师生可以在特制的蒲团上一边喝茶,一边交流。

更多时候,这间不大的屋子还承载着文化交流纽带的使命——这里是复旦校地合作“山野学堂”研讨会的会议空间、是复旦同学和当地中学生联谊交流的平台、也是地方政府工作者、专家学者举行会议、开设讲座的场所……同时,前洋书院也对外开放接待其他高校和社会团体的考察、研学团队。

前洋书院风貌

走进乡村:在服务学习中助力乡村振兴

在“接地气”的生活里,同学们走进了真实的古村落。对长期生活在校园的同学来说,这里是“世外桃源”、是诗和远方,更是将所学所思运用到祖国乡村的实践地。

书院一墙之外,就是广阔的田野现场。跨过一块石板,路过一面土墙,和当地村民交流,都成为了“课堂”的一部分。同学们会在前洋村考察祠堂、廊桥、博物馆等建筑,并前往周边村庄及县城调研,实地考察自然生态资源保护情况、讨论业态开发现状等。

位于前洋村中心地带的张氏宗祠曾是前洋村民祭祖议事的重要场所,也是乡村特有的公共空间。在“梁国公张睦”牌位和“武魁”清代木匾下,张勇向学生们讲述他保护、修复该清代古建筑的故事——祠堂,此时便成了课堂。

“写在柱子上的书法,和写在纸上的有什么不同?”抚着宗祠里的木柱,张勇介绍,柱子上现在清晰可辨的书法字迹在他刚接手修复工作时,已被埋进灰尘和油漆里。他和几位专家学者一道,小心剥离杂质,仔细考证字样形态,分析木柱的弧面与纸张平面的区别,成功还原了原始形态。顺着张勇手指的方向,同学们边听边看,拍摄记录。

汤琪则对在前洋大黄坪廊桥边上过的一堂课记忆深刻。前洋村所在的屏南县有“木拱廊桥之乡”的美誉,在前洋书院,当地专家已向学生们总体讲授了屏南的廊桥文化及其价值、廊桥的构造和建造工艺。课程进行期间,师生与地方专家和官员开展了大量交流讨论。

走在木拱廊桥、国家级文化遗产“千乘桥”上,汤琪发现,这座加盖了屋顶的廊桥正中设置了神龛,供奉当地民间信仰的各路神祇,村民也会在特定的节日到此进行祭拜。“前洋廊桥不仅是简单的交通通道,更是独特的文化空间。”她对老师讲解的内容、对前洋的独特建筑情况,多了一份切身的体会。

大黄坪古廊桥现场

除了在书院课堂和考察现场的讲授外,几位老师结合前洋村的工作进程,会给同学们布置不同的思考题,让同学们有时间自由探索古村落的脉络肌理,探寻更多的自然和人文,培养同学观察乡村社会和基层调研能力。

保护工作既依靠整体构思,也离不开现场工作。同学们除了以智力助力村落保护外,还在张勇的指导下动手进行实践——比如清理村里的垃圾,布置艺术品展览,为书院大门的木柱、坡道的凉亭刷漆防蛀、粉刷村落建筑外墙等。“很累,但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感到非常值得。”一位同学完成粉刷后,体会到了给乡村带来了真实改变。

学生们为书院门口的凉亭刷漆

福建省是全国较早实施扶贫开发的省份,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闽工作期间,就大力推进脱贫致富工作。长期以来,闽东地区发扬“弱鸟先飞、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精神,持之以恒地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张勇团队自2015年到访前洋村以来,有幸见证和参与了屏南县全面实施精准扶贫到美丽乡村建设,再到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

截至目前,复旦师生已修复保护40余座自宋代至民国的传统建筑,建设古陶瓷博物馆、金石篆刻博物馆、竹编博物馆、百草园展示馆等文化场所,助力前洋村成功入选第五批传统村落保护名录。这两年,村委会带领村民探索餐饮、住宿等业态,形成了一定的接待规模。随着“文化再造”和“产业转型”,已有不少村民开始回村就业。同学们则陆续完成前洋民居建筑的测绘和梳理、文化民俗的口述与整理、传统建筑防腐技术方案梳理、前洋村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方案等高质量的实践研究报告。这些报告,有的已提交给相关部门,有的已付诸实践,对推进屏南县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工作发挥了重要的智力支持。

经过改造的前洋村传统建筑

未来,教学团队将会继续围绕“学习、服务、价值、成长”四个主要目标,根据前洋村不断变化的实际需要,调整完善课程内容,适当扩大选课人数规模,接续指导开展线下实践项目。团队还将尝试与地方政府展开更为深入的合作,把“知识与地方发展联系、学生与乡村振兴联系、学校与社会需要联系”,培养学生将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知行合一的能力,践行“团结、服务、牺牲”的复旦精神,继续为屏南县的乡村振兴事业贡献复旦力量。

(图源受访者) 

制图:汪洋实习编辑:邱盛鑫责任编辑:李沁园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