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不落幕】郭建:学校是大树,老师是提供养分的树叶,学生是树上的靓丽果实

作者:刘丝雨、何叶摄影: 视频: 来源:法学院、党委宣传部发布时间:2021-07-08

近期,复旦大学十余位教师结束了退休前的最后一课。讲台上或难再见他们的身影,但悉心教授的知识、技能、基本功,言传身教中的理念、信念、人生观,将在青年教师与学生之中,一代代传承下去。

“如果把学校比作一棵大树,那么老师只是提供养分的树叶,学生们才是树上的靓丽的果实。老师入校时没有仪式,离开的时候静静地走下讲台就好。”郭建如是说。

上课铃响起,郭建步入教室,准备继续《台港澳法》最后一课时的内容,却发现教室里多了些熟悉的面孔——30余位他曾指导过的研究生重回母校,与学弟学妹们一起聆听“最后一课”。他们中毕业最早的,已离校20余年。

郭建指导过的研究生重回母校,聆听“最后一课”

“技巧性的专识”与“浸润心灵的通识”,由课堂和言传身教中得来的这些东西,经年难以忘却,背后更是对“因材施教”的深入理解与践行。

“在学校里,教和学充分个人化,教师和学生各有特色;步入社会后,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思想,永远不要停止思考。”谈起给予青年教师和学生的寄语,郭建这样说道。

自留校任教至今,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郭建已在熟悉的校园中耕耘36年。在他看来,教学是打开学生心灵之窗的艺术,而由他精心打磨的《中国法制史》课,也广受学生欢迎。

学生们记得课上那些生动鲜活的案例。讲授古代亲属法时,举的大儿子种地、小儿子外出做买卖的例子,使毕业多年的博士生,至今将中国古代家庭继承相关知识点牢记于心。

“同学们,下课了!”郭建手捧鲜花,走下讲台

学生们也记得,由老师亲自拍摄的各大博物馆展品照片、亲手绘制的各种示意图,在课件中屡见不鲜。从铭刻裁判誓言的青铜器、规制森严的传统衙署建筑,到古罗马的渡槽,学生们欣赏着异彩纷呈的内容,在潜移默化中汲取知识和养分。

“思维之活跃和知识之渊博令人叹服”“把每一堂课都上得有意思又富有启发”“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渊博的学识与对待学术、生活的赤诚之心,赢得学生真挚的敬意。

课后,郭建与学生合影留念

在郭建的牵头下,复旦大学法学院《中国法制史》课程于2008年被上海市教委授予“精品课程”称号。他与主编叶孝信教授共同组织编写的复旦大学博学系列《中国法制史》,如今广泛应用于众多高校的法制史教学中。

“教学无涯。”2005年至2011年间,郭建接连主讲录制了中央电视台《法律讲堂》栏目“故事与法”“文史版”节目、上海电视台“法律文化”系列与“西方文学名著中的法文化”节目。他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国法制史》授课视频还登陆“学习强国”、bilibili等新媒体平台,收获了大批90后、00后粉丝。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制图:实习编辑:王佳婧责任编辑:李沁园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