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金课靠什么抓住学生们的心?

作者:杨贺凡、张思睿摄影: 视频: 来源:融媒体中心发布时间:2021-05-04

以学生为中心、聚焦内涵发展,复旦一贯高度重视本科教育,将本科教育放在核心地位,致力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打造新时代优质本科课程。今天,让我们走进谢启鸿、潘伟杰、郑频频老师的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高等代数》:这是一门每个人都能听懂的数学课

2019级数学科学学院的李泽昊,是2020年度本科生国家奖学金的获得者。上半年,他刚刚修完数学科学学院教授谢启鸿的《高等代数》课。用他的话来说,这是他“在复旦上过最好的一门课”。

“我有幸来到复旦,有幸认识了谢老师。”这不仅是李泽昊,这也是许多数学学院同学的心声。

近五年来,教育部大力推动慕课(MOOC)的建设与发展。2017年,复旦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启动了“混合式教学改革”的试验,组织一批已有在线课程的老师,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探索。作为最早一批参与到该项目中的老师,谢启鸿有自己的考虑。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是数学人一贯的原则。”在数学学院,谢启鸿是第一个实行混合式教学的老师。而实施这一改革的初衷,起源于他对转专业学生的关怀。

近十年来,由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的异军突起,数学专业变得越来越热门,不仅高考录取分数线是复旦理科的最高线,而且每年都会有30-40名学生转专业到数学学院。由于转专业学生需要补修大一基础课程《高等代数》,然而这却与他们的大二专业课时间冲突,因而只能申请初选免听(注:即可不上课,只须最后通过考试即可),导致学习效果很不理想——“就好比搭房子一样,基础没有打好,整个房子都会塌掉。”谢启鸿说。

《高等代数》课程的混合式教学,通过合理分配线上与线下学习时间,不仅加强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最终完美地解决了转专业学生初选免听的问题。事实证明,改革的效果非常好。“期末成绩分析,把转专业学生单独拿出来看,发现其中有超过50%的学生得到了A类,这在以前是从来没有过的。”谢启鸿说。

教学模式的改革只是一个方面,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的提高,还需要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2014年初谢启鸿创建了一个关于高等代数的博客,那里成为了学生们交流高代难题的乐园。每个学期,谢启鸿都会在博客上定期发布高等代数“每周一题”,这些题目大多来自他的原创,学生们必须依靠自己独立思考。而谢启鸿编写的高代“白皮书”,早已成为学生们最爱的学习方法指导书。

“谢老师会紧密结合课堂内容来出题,题目都很新颖,也很有挑战性,有时候要做一两天才能答出来。”2019级数学学院的卞诗瑞说。他和同班的厉茗,都会经常参与“每周一题”活动。他们把问题解答上传到在线课程平台上,谢老师会认真地批改、写评语,连小笔误都会仔细地画出来。这项工作,谢启鸿已经持续了七年。

现在登上谢启鸿的博客,会看见许多学生的留言。有人说,“谢老师代数和几何相互转化的思维,打开了我学习高代的大门。”有人亲切地称呼他为“谢帅”,说“谢帅的高代课,连没有基础的同学都能够完全听懂”。

谢启鸿喜欢跟年轻人打交道,喜欢去尝试年轻人感兴趣的东西。疫情期间,他还录制了高等代数习题课教学视频,上传到了B站。在有更多年轻人参与的平台上开放自己的《高等代数》课程,这是他下一步想做的事情。

谢启鸿说:“数学的未来在年轻人身上。我很感恩那些曾经教导过我的老一辈复旦老师们,我希望能像他们一样,去精心培养新一代的复旦数学人。”

《宪法学》:致力于培养现代公民的宪法观

“原告的第一代理,你有十分钟,计时开始。”一个周四的上午,一场激烈的模拟法庭辩论在3306教室开展。在法学院讲师涂云新的指导下,同学们分别充当原告、被告的代理律师,站在讲台两边,就一历史上的真实案例展开论战。

模拟法庭辩论,是复旦大学(SPOC)《宪法学》“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授课教师潘伟杰、涂云新、王蔚精心选取了宪法发展史上的经典案例,要求同学们扮演口头陈述律师、原告、被告、陪审团等角色,进行实战操练。主讲教师、法学院教授潘伟杰说:“模拟法庭辩论能够将案例教学和宪法原理教学相结合,既丰富了教学形式,又提高了同学们的课堂参与度,培养了他们的法律思维能力。”

除此之外,《宪法学》课程还采用了面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研究报告等多种教学形式。2020级法学院本科生陶学良感到从多元的教学环节中获益匪浅:“线上课程让我们打牢基础,线下课程拓宽了我们学习的思维。经历过翻转课堂之后,我的表达能力、分析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宪法学》就被列入复旦大学法学专业的必修课。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宪法学》教学团队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探索和努力,率先引入新理念、新技术,打造兼具综合性、基础性和专业性的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目前,《宪法学》课程已全面推向“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等公共平台,并建立了“社会模式”和“校内模式”的两个平行且关联的课程体系。仅2019年春季学期,《宪法学》线上课程的修读人数就已超过2万人。

教学成果背后,是一以贯之的“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潘伟杰极为重视与学生的互动,每次专题讨论后都会进行细致的点评和思路引导。在线下课堂中,他坚持用板书梳理知识体系。“板书写在哪里,学生的眼睛就要看到哪里,这样才能抓住学生们的心。”课间,他会穿梭于过道,为同学们答疑解惑。针对同学们反映的“线上课堂‘吃不饱’”问题,他及时调整线下授课内容,对相关知识进行深入拓展。

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宪法学》课程教学团队还开展了丰富的教学交流活动。教学团队的三位老师每学期都会就教学大纲、教学难点、命题质量等方面进行深入研讨,并与兄弟高校的同行进行交流。

目前,潘伟杰正在规划《宪法学》未来的改革方案。提升教学团队的教学水平、加强课程的教材建设能级、及时更新教学案例、完善混合式教学的助教制度……一项项新的举措被提上日程。“教学建设始终是我们的核心问题,是影响这门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以后能走多远的关键问题。我们要不断地推动宪法学的教学改革。”

《预防医学(上)》:一门“非典型”的医学专业课

测试危险度评估软件、制定营养食谱、体验看病全流程……回忆起自己在《预防医学(上)》课程中的经历,2016级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生傅敏杰笑称:“这是一门‘非典型’专业课。”

在许多人印象中,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是两个独立的学科体系。但早在1928年,上海医学院创始人颜福庆老校长就组建公共卫生科,对临床医生开展预防教育。这一理念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传承,经过近百年的积淀,已发展为一门面向复旦大学临床专业所有学生的精品课程《预防医学(上)》,努力“弥合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裂痕”。

为了让预防医学的思维和技能真正融入临床工作中,《预防医学(上)》课程在傅华教授指导下,主讲教师、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郑频频带领教学团队以基于系统论的健康生态学模型为主线,精心设计了临床预防服务、社区预防服务和卫生系统三大教学模块。课程采用多元丰富的教学形式,如翻转课堂讨论汇报、营养课堂实践、卫生服务体系小论文等,最大程度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我印象最深的是翻转课堂的小组汇报环节。”2016级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生敖永强说,“原本觉得是一个平平无奇的展示,但大家会通过小视频、舞台剧或者主题歌曲等不同形式来呈现。”课堂还设计了抢答环节,以启发同学们的批判性思考。汇报完成后,老师会进行总结和点评,将零散的知识点梳理成完成的体系。“翻转课堂中,课堂是学生的,老师充当的是引导者。”

丰富有趣的教学形式赢得了学生的一致好评,也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对医生承担的社会责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傅敏杰还记得,他在期中作业的田野调查中遇到了一位行动不便、孤身前来就诊的老先生,老先生就诊中遇到的困难让他切实感受到医院社区携手建立弱势群体协助机制的必要性。这样的总结反思正是郑频频希望看到的:“学生们必须有思考、有体验、有反思,不断增强对患者的人文关怀。”

为了将预防医学教育让全国更多的临床医学生受益,预防医学教学团队曾多次举办面向全国医学院的师资培训,共培训了来自不同高校七十多名预防医学师资。十几年过去,当初参与培训的不少年轻老师已成为各地医学院的教学骨干,而预防医学教育也日益成为全国临床医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如今,借助在线课程平台,《预防医学(上)》课程得到了更为广泛地传播。慕课平台上线5年来,参与人数已达8万人。

随着课程影响力不断提升,《预防医学(上)》教学团队也更加重视教学内容的动态调整和更新。教学团队每学期都会开展教学会,将公共卫生最新纲领性文件、前沿科研动向纳入讲授之中,以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疫情之后,课程还特别强化了“全球卫生”讲授部分,着重培养学生们的全球卫生健康共同体意识。

临床医学生的预防教育内容和形式随着时代发展不断革新,但郑频频觉得,这门课的教学目标始终不会变。“我们要努力让临床医学生深刻理解影响患者健康的决定因素,掌握预防医学的技能,并时刻保持为人群健康服务的初心。这是我们始终会坚持的。”

(图源:受访者)

制图:汪洋实习编辑:边欣月责任编辑:李沁园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