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听杨秉辉先生谈医学科普与文艺创作

作者:麻慧琳、张欣驰摄影: 视频: 来源:医学宣传部发布时间:2021-02-18

在众多医事类新媒体账号中,有一个名为“医学科普与文艺创作”的微信公众号,每周更新,内容的一大重头是医学科普文章。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这一公众号的创办者、推文的作者与编辑是位82岁的医生——杨秉辉。他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终身荣誉教授,曾任中山医院院长,也是我国著名的内科学教授。2020年11月,他荣获上海市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和“最美申城老干部”称号。在医学科普这条路上,他已经行进了半个世纪。

日前,杨秉辉教授接受了我们的采访,畅谈他与医学科普的那些事儿。

在医学科普这条路上,杨秉辉已经行进了半个世纪

“八道金牌”召回病人一命

70年代初,甲胎蛋白(AFP)作为诊断肝细胞癌的指标之一开始应用于临床。当时,杨秉辉与一行医生来到苏沪一带的农村和工厂,在农民、工人中开展肝癌筛查工作。

在上海闵行的一家重型机器厂里,一位朱姓工人被查出甲胎蛋白阳性,需要到医院进一步检查。不料,这位工人以为指标阳性就是得了肝癌,十分恐惧,选择不辞而别,溜回家乡。

杨秉辉得知此事,查询到那位工人的住址,不断给他写信,告诉他:“甲胎蛋白阳性说明有可能是肝癌,你应该来检查。若查出不是,可解除思想负担;你现在眼睛不黄,没有腹水,若是肝癌也处于早期。早期肝癌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效果不错,何必放弃机会呢?”

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杨秉辉一连写了四五封信,终于把工人劝回了医院,工人来到中山医院就诊后,经手术切除了直径约3cm的肿瘤,很快恢复了健康,之后正常工作、生活到老。他不无感激地说:“是杨医生的八道金牌把我的命召回来了!”

经过观察,杨秉辉所在的肝癌研究小组发现,不接受进一步检查的甲胎蛋白阳性病例会在平均8个月后出现症状。杨秉辉认为,在手指上采几滴血查甲胎蛋白就能初步诊断出早期肝癌,是个既简单又高明的办法,可如果民众不理解、不接受,“等于是零”。“他们觉得身体好好的,怎么会是肝癌呢?生肝癌一定要瘦得皮包骨头,吐血,得黄疸;还有人觉得癌是不治之症,不接受开刀可以治好的观念。”杨秉辉说,从那时候开始,做医学科普的想法便在他心中扎根了。“医学是直接为人服务的,所以重要的是让民众理解。科普做得好的话,确实是造福于民的事情。”自此,医学科普伴随着他往后的行医生涯,直至今天。

此后,杨秉辉和同事们开展了10年左右的肝癌筛查工作,先后查出200多名早期肝癌患者,为他们提供尽早的有效治疗,增加了生存的几率。他和汤钊猷院士组织的肝癌研究小组逐步发展为研究室、研究所,拥有强大的内科和外科力量,可以接收、诊疗兄弟医院查出的早期肝癌患者。

紧跟潮流的医学科普

杨秉辉做科普始终很“潮”,紧跟时代潮流,玩转各种“跨界”。

最早做科普,杨秉辉是用当地公社的大喇叭给乡亲们科普甲胎蛋白与肝癌的知识。

80年代初,一批报刊杂志复刊,其中出现了医学科普的栏目,向杨秉辉约稿。出版社也希望他能够编著科普书籍。杨秉辉开始撰写科普文章,笔耕不辍,目前,杨秉辉已经正式出版了55本科普读物。就在2020年的上海书展上,杨秉辉的科普新作《看病的学问》问世。

1984年起,杨秉辉受邀参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医药顾问》节目(后升级为《名医坐堂》),开启了专家跨界担任嘉宾主持人的先河。每周日下午,他的声音通过电波传入千家万户,一伴就是将近20年。“在这些年里,我在和电台工作人员打交道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学习如何更好地给大家做医学科普。”杨秉辉这样描述他的“跨界”主持人经历。

让杨秉辉印象深刻的是,彼时,一位工人在十六铺码头准备乘船回苏北,正好听到他在广播里讲直肠癌的科普知识,杨秉辉说,便血是直肠癌和痔疮的症状之一,得痔疮不等于不会得肠癌,每次便血都应就医。这位工人当时正有便血,原以为是痔疮发作,没有介意。听了节目后,他立即退了船票,去医院进行检查,果然是直肠癌,不过万幸的是尚在早期,经手术治疗后已经康复,后来,工人特意写信感谢杨秉辉的救命之恩。

在任中山医院院长期间,杨秉辉还动员医生们一起加入到科普的队伍之中。比如,当时,他推行在看诊之后给病患一张免费的健康处方,提醒他们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医院孙中山像前的广场上举办纳凉晚会,一支科普讲师团和一个麦克风就能开展一场讲座……这些方式颇受欢迎,也推广到了其他医院。

“从前,医学科普要解决‘茫然无知’的问题。现在,要面对‘索然无味’的难题。”杨秉辉说,在信息触手可及的时代,有需求的人会主动搜寻医疗信息,而健康的人不一定愿意关注科普。因此,在杨秉辉看来,医学科普必须兴趣化、艺术化,即“去庄而谐”,来吸引民众。

受叙事医学的启发,杨秉辉开始创作医学小说。2014年,他的首本医学小说《财务科长范得“痔”》出版,书内的24个小故事,包括癌症的误诊、江湖庸医的骗术等,都改编自他身边经历过的真事。通过故事,他教读者学会看病。2016年还出版了一部26万字的长篇小说《祺东的黄兴家医生》描述了某地黄姓家族乙肝肝炎、肝硬化、肝癌的家族聚集及预防乙肝的成效。2017年,他所作的24个短篇再结集成册出版,取名《保卫科长莫有“病”》。

“把冰冷的医学知识写进小说之中,赋予这些知识以小说主人翁的体温、主人翁的情怀,便可使这些知识变得温润可亲,使民众喜闻乐见。”谈及医生如何“跨界”写小说,杨秉辉表示,“写小说就是讲故事,不外是人、地、时、物、感情。故事人人会讲,但小说要有深度,还得挖掘真实。作家要下生活,我下的生活就是医疗工作。”做了一辈子医生的杨秉辉,在与病人接触和交流过程中,慢慢知晓了病人的所忧所盼。现在,杨秉辉是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终身荣誉理事长。

杨秉辉的科普还紧跟新媒体时代的潮流。2018年5月,他的个人微信公众号“医学科普与文艺创作”上线。其上,有关医学科普的内容分为两类:一类是科学小品文,解析病理;一类是短篇、长篇医学小说,寓教于乐。值得一提的是,从撰写、编辑到发布,都是由年逾八旬的杨秉辉一人完成的。

医学科普是医生应尽之责

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经说过:“医生有三大法宝——语言、药物和手术刀。”杨秉辉认为,这里的语言指的不仅仅是安慰,还应该包括科普,即将道理讲清楚。

在他看来,医学不应是殿堂里的事物,而应该进入寻常百姓家。其实,这一理念很早就已在国内出现。比如,1848年创刊的《大众医学》,除了介绍医学新近成果,还普及医学保健基本知识。

如今,百姓对于医学知识的需求正在发生改变。做医学科普面临的问题更多在于“各种渠道乱七八糟、似是而非的东西太多”。杨秉辉说,以正视听的辟谣现在变成了医学科普的重头戏。“所以,更需要医学同道们去做这件事,才能准确权威。医学科普是医生应尽之责!”

“做科普就是做翻译,要把专业知识翻译成大白话。”在杨秉辉看来,对于医生而言,做医学科普不仅仅要写病症,更要写生活行为,比如得了关节炎,究竟是休息好还是运动好,运动是选跑步还是爬山?又如,对于高脂血症的患者,《内科学》中提倡低脂饮食,可具体而言,什么是低脂饮食,用什么油好……这些医学教科书上没有写,这就要求医生不断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来为民众解疑阐惑。

杨秉辉勉励复旦上医学子积极参与科普活动

医学科普需要更多新生代力量的加入,在采访的最后,杨秉辉勉励复旦上医学子,在今后的学习和从业道路上,要始终秉承“为人群服务”的奉献精神,积极参与医学科普活动,以专业的力量服务大众。

(图片来源:中山医院等)

制图:实习编辑:边欣月责任编辑:李沁园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