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新冠肺炎患儿,他们这样治愈!

作者:摄影: 视频: 来源:附属儿科医院、上观新闻、文汇APP、新民晚报、周到APP、澎湃新闻、青春上海等发布时间:2020-02-16

这里是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儿童患者的定点收治单位;

自疫情一开始,这里便投入“战斗”,不断加强患者救治、疫情防控、心理疏导等工作,坚决遏制疫情传播,保护儿童健康,保卫城市公共卫生安全;

截至目前,这里共收治10例确诊患儿,疑似新冠病毒肺炎孩子58例。孩子年龄最小7个月,最大11岁,4例已痊愈出院;

作为国家儿童医学中心,这里不仅承担了新冠肺炎患儿的诊疗工作,还需继续接诊儿内、儿外、新生儿的疑难危重症患者,保障儿童健康。

今天,我们通过三个故事,带您走近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小白人”是小小天地中的守护神

2月15日上午十点多,11岁的女孩AA(化名)和14个月的小宝宝BB(化名)经过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医护人员十多天的精心救治,告别了新冠病毒肺炎出院了。2月11日和2月8日,一位9岁男孩和一位7岁男孩,也分别出院。

从7个月到11岁,儿科医院的负压病房中,确诊患儿年龄跨度不小,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照护需求。

7月龄的小可(化名)还没到知晓恐惧的年龄,每次看到全套防护服的护士,就会咯咯笑出声。13个月的橙橙特别敏感,每次看着全副武装的医护人员走进病房总会大哭,从家长那得知孩子爱吃香蕉和白米饭,护士们找到了“接近”他的方法。4岁的男孩是个“高需求宝宝”,只要护士一离开,便会打铃呼叫,“没有人,他害怕。”感染传染科护士长夏爱梅知道,对于患儿来说,“小白人”是他们小小天地中的守护神。

两个年龄稍大的女孩分别是10岁和11岁,她们已经可以互相照顾。“大孩子主要给予心理安慰。”夏爱梅说,对于自己的病情,孩子们有时很焦虑,她特地加了两个孩子的微信,解答她们的疑问。

令医生护士们宽慰的是,这些孩子均为轻症,入院时仅出现发烧、咳嗽、流涕等症状。

“孩子的抵抗力不强,是新型冠状病毒的易感人群,也正因此,他们患病后多为轻症。”感染科副主任医师葛艳玲解释,成年人机体感染病毒后之所以会出现“白肺”甚至重症的情况,是源于体内的细胞因子风暴。“这算是一种求助信号,目的是让免疫系统霎时间火力全开。缺点是这招自杀式的攻击能够损伤病毒,但也会造成连带伤害”。

儿科医院副院长翟晓文透露,为了给孩子们最好的治疗,儿科医院有专家组和领导小组定期开展会议,领导小组每天或隔日分析研判情况。12名专家从1月19日工作到现在,4位来自感染传染科,其他的来自重症医学科、呼吸专科,中医专科,放射学教授,护理学教授。每周两次研判病情,关注孩子流行病学的情况。讨论孩子用药,制定随访的政策和策略,同时进一步跟踪国际国内文献,指导孩子治疗。专家组成员都经历过SARS,其中一位老专家拿出了2003年非典诊治的一本记录册子,对新冠病毒肺炎诊治有很好的推进作用。

“目前没有特效抗病毒药物,发烧就吃退烧药、咳嗽就用止咳药。”葛艳玲介绍,对于这些确诊患儿而言,密切观察就是最好的办法。5岁以下的孩子,护士们实行24小时陪护制度,每12小时轮一次班;稍大一些的孩子,医生护士进出负压病房的频次一天少算也有七八次。

孩子出院也有严格的标准。目前儿科医院确定的标准是,患儿临床症状缓解、体温正常,咽拭子与粪便两次核酸检测均呈阴性,确保患儿出院没有传染性。

每当孩子们因为检测不过关而失望时,夏爱梅总会耐心劝慰他们:“疾病治愈需要一个过程,总会好的,不用着急。”

对于这些第一次离开家的孩子来说,医生护士成了新的家人。“没什么比看到孩子痊愈出院更令人高兴。”他们坚信,会有越来越多孩子痊愈出院,他们也更希望家长能够做好孩子的防护工作,尤其避免带孩子参与人群集聚。

感染病房内,她们当起了患儿妈妈

儿科医院感染科的医生护士们很多是新手妈妈、二宝爸爸,整个春节期间,他们无法照顾自己家中的幼儿,却心甘情愿留守第一线,呵护被病毒感染的患儿。“其实这些都是我们的本职工作,疫情来袭,如果我们做传染病的不上,又该谁来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葛艳玲说。

1月19日,儿科医院收治首例确诊患儿后,立即拉响警报。感染科医护团队第一时间全部到岗。7位资深医生加住院医师,13人组成的医生团队投入到抗击病毒的一线。已多年没回老家新疆的主任曾玫,原本订好了探亲机票,但疫情说来就来,她二话没说退了机票,给年迈的父母打了电话,随即一头扎进感染科病房,至今几乎天天坚持一线工作。

葛艳玲和主治医师王相诗,家里都有个不足六个月的婴儿,她们选择将孩子留给家中老人照顾,自己义无反顾守在医院。在急诊翻班的蔡洁皓,被主任召回来驻守感染科病房,丝毫没有怨言。常海岭、田鹤两位医生年轻又朝气蓬勃,此前没有遇到如此大的疫情,这次经受挑战不怯场,他们穿着防护服在发热门诊排除疑似病例,常常一天顾不得吃一顿热饭,几小时下来,口罩摘下脸庞已压出痕迹。

如果说感染科医生是“定海神针”,那么感染科病房内的护士更像无微不至的患儿妈妈。疫情一开始,医院随即调动人力,目前在病房内的护士有20名,8小时轮换一次,确保每班有4名护士照料患儿。

在曾经历非典战役的儿科医院感染科护士长夏爱梅看来,接受隔离治疗的孩子更需要呵护,护士就像他们的姐姐妈妈阿姨一样。从病情观察、每日三次喂药,到喂奶、换尿布,买水果、买零食。“因为隔离,家里的玩具都不能带过来,所以都是我们提供的。有了玩具,孩子会安心一点。”

生怕孩子被照顾不周,父母们有太多的不放心,夏爱梅加了所有家长的微信。孩子有什么需求不敢直接跟医生护士说,就告诉爸爸妈妈,再由爸爸妈妈转告医护人员。患儿家属感激万分,“照料得比我自己还好!”

与患儿相处久了,医护人员甚至不舍得换岗。“我们跟小病人已经建立了感情,等孩子出院了,我们再一起撤。”

“平战结合”是院内感染控制的常态

面对确诊病例时的从容应对,来自儿科医院跨前一步的准备。

儿科医院感控科主任王传清介绍,事实上“平战结合”是该院院内感染控制的常态。1月16日起,医院就做好了详细的预案。在接诊首例患儿前,已演练了好几次门急诊预检分诊、如何详细筛查疑似患儿、询问流行病学史等。“即便如此,首例患儿抵达时,内心还是有些紧张的。”

她依稀记得,患儿抵达时是半夜,应急演练相关科室立刻应急预警。从负压病房调整到防护用品穿脱流程等细节,在将近20天的实操过程中,儿科医院感控已相继出台10余项相关规定。院内所有科室针对“遇到疑似患儿如何做”“怎样分诊到发热门诊”等不断调整,“我们的目标就是将院内感染控制在零。”

“我们形成了有特色的防护体系,比如说我们把一级防护分成五个等级,有‘一级防护+护目镜’或是‘一级防护+面屏’,针对不同岗位细分防护准则。”王传清说。

作为医院管理的一大“重头”,王传清带领科室已在实战中总结经验,参与发表了三篇论文。“希望这些经验能让更多其他儿科医疗机构受益,为防止院内感染贡献更多力量。”

做好院感防护,困难不是没有。儿童表达能力不够,流行病史调查基本靠大人,可大人有时也会遗忘曾经到过的某些地方,这就带来了潜在风险。“传染病早发现非常重要。如今核酸检测已经慢慢下放到医院,这是非常大的进步。”王传清说。

事实上,儿科医院这些年一直在摸索院内防控的“金点子”,他们将医院的消毒用品换成了含过氧化氢的,无论病毒有无包膜都能起效。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李沁园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